考研培訓機構慣用伎倆有哪些
為了進一步了解考研培訓機構的運作內情,《法制日報》記者又聯系了畢業于南京大學,現專門從事考研輔導工作的朱致遠。
在朱致遠看來,那些上課經常坐前三排、筆記記得很認真的學生適合報名參加考研培訓班,因為他們不會浪費上課時間,這樣才能發揮培訓的價值。在選擇考研培訓班時,不要以機構的規模大小和名聲高低為參考標準,而應以機構的信譽度作為衡量指標。
“那些告訴你報班就一定能考上某學校、一推薦就推薦最貴的班型、宣傳通過率95%以上、押題率100%的,這類機構的承諾十有八九兌現不了。”朱致遠說。
朱致遠告訴記者,考研培訓班存在著不少不為人知的內幕。
“比如提供保過或保錄承諾。這一類承諾有兩種情況,一是沒有考過,最終全額退費,可以說就是抱著騙人的目的去的;二是退還部分費用或者免費再讀一年,綜合來看免費再讀一年算是靠譜機構,實質上就是用保過班的高昂學費賭再讀一年的機會。如果考生第一年考上了,培訓機構就多賺一點錢;如果考生第一年沒有考上,就是用高昂學費換重學一年的機會。”朱致遠說。
宣稱提供個性化輔導也是一些考研培訓機構的貓膩所在。“個性化輔導往往是高端班型或VIP班型的宣傳噱頭,特點就是價格高昂,一對一輔導,但學習效果不一定比大班明顯。識別一個機構是否真正具備一對一小班上課的能力,主要看這家機構的場地是否有專門的小教室,沒有場地,輔導便無從談起。”朱致遠說。
宣稱有較高通過率也是一些考研培訓機構玩的把戲。“所有考研培訓機構的通過率都是含有水分的,培訓機構為了迎合家長和學生的心理,一般會把最優秀的學生集中到一個班,然后宣傳通過率很高,比如都在95%以上。其實仔細想一想,這樣的通過率是不切實際的。”朱致遠說。
“引入成功學員進行推廣,也是考研培訓班慣用的辦法。”朱致遠說,“這一點也是學生和家長在報班時比較關注的,所以培訓機構會努力營造很多成功典范的‘假象’。比如,培訓機構宣稱的張同學、李同學等沒有真實姓名的案例,就很可能是人為杜撰的。”
不少考研培訓班都號稱擁有最好的師資,但真實情況并非如此。“這一問題與杜撰成功學員案例如出一轍。考研培訓機構在宣傳時,只會宣傳最好的老師以及和自己稍有關系的名校教授,但這些老師并不一定就是最后授課的人。”朱致遠說。
“很多培訓機構的廣告都存在夸大其詞、虛假宣傳的問題。這時需要考生和家長著重看他人對機構的評價,尤其是差評,而不是聽信考研交流會上輔導班的一面之詞。”朱致遠說,“另外,規模大小不能直接與機構水平高低掛鉤,大型培訓機構一般難以顧及每位學員的感受,而小型機構則可以有更多余力做好做精。因此,考生選擇培訓機構不要被規模所迷惑,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在考研培訓班的廣告中,還有一種號稱能夠輔導考研復試。對此,朱致遠的經驗是,“很多機構以復試為噱頭吸引考生報名,但有一個關鍵點是,考生唯有通過初試才有資格參加復試。不然,即便考研培訓機構有非常硬的背景和實力,但沒有初試的基礎,復試根本沒有必要提及”。
“還要注意的是,很多機構的招生與教學是分開的,導致的結果就是招生人員胡亂忽悠,為了招生什么都敢答應,反正教學怎么處理不關他的事情。2014年,有一家考研培訓機構被當地政府列入黑名單,就是因為招生時隨意承諾,但教學時無法兌現。所以,如果考研培訓機構的招生人員不涉及教學,家長和考生在報班時就要慎重。一些關鍵的承諾一定要在培訓合同上體現,如果無法體現,基本上不值得信任。”朱致遠說。
最嚴重的一點是考研培訓機構的資質問題。“這一點主要指培訓機構是否具備合法辦學條件,是否擁有政府部門下發的辦學許可證。”朱致遠說。
培訓機構邀請名校碩士做廣告
去年考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研究生的江鵬告訴記者,他自己從一開始就有很清晰的考研規劃和院校目標,學習方法全部依靠從學長學姐那里聽來的成功經驗。
“這比什么都管用,學長學姐會告訴你哪些知識點是考試重點、哪里能找到最新的視頻資料、哪些老師的試卷押題最準等各類信息,其實考研就是一個經驗傳承和自己努力的過程。”江鵬說。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完全憑借自學考上國內名校的考生,卻在前不久被一家考研培訓機構找到,這家機構請他去做考研交流會的講解嘉賓。考研培訓機構向江鵬許諾,只要他在交流的過程中提到培訓機構的名字,并告訴別人他曾在機構學習過,就可以給他一筆錢。唯一的條件就是培訓機構可以用他的名字來做廣告、打招牌。
“我拒絕了,但可以想見,許多考研培訓機構所謂考上名校的學生可能就是這樣找來的。”江鵬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考研培訓機構的作用不能說絕對沒有,但肯定不會像培訓機構自己宣傳的效果那么明顯。學習終歸是自己的事情,抱著花錢買安慰的心理去報名參加考研培訓,而沒有自覺自律的學習態度,很難在考研的荊棘路上搏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采訪對象均為化名 記者杜曉 實習生 馮一帆 制圖/高岳)
?
?
相關鏈接:
42歲保安考研12年:“父親不理解,說我瘋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