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保證自己永遠不犯錯。不久前,國內游客失手打碎昂貴玉鐲的新聞,引起諸多網友的關注。類似的意外一旦發生,可不是賠幾萬元就能解決的,尤其是遇到人員傷亡,賠償有可能是天文數字。其實,很多國家都存在應對這種情況的“第三方責任險”,只要能證明不是故意搞破壞,而是意外疏忽,這個險種可為你的過失埋單。
在荷蘭,盡管沒有法律強制公眾購買,但由于有清晰劃分責任、規避海上貿易風險的文化傳統,購買第三方責任險非常普遍。而且,責任險的價格非常親民,以保額上限125萬歐元的責任險為例,一個人的保費平均每月僅2.73歐元,如果和配偶、孩子一起上保險,每月只需多繳約2歐元。而購買保額上限250萬歐元的責任險,全家每年只需多繳約11歐元。花一杯咖啡的錢,意外時刻可以抵上百萬歐元的賠償,促使不少荷蘭人早早形成了上第三方責任險的良好自覺。
保險是成熟社會的一種重要標志。它為生命、財產加了一道保障,某種程度上也減輕了人們遇到突發情況時的焦慮。類似前述的“糟糕”時刻,在其他地方可能會引發事件相關方的爭論,荷蘭人倒是不急不躁,十分鎮定地找各自的保險公司,征詢理賠辦法。畢竟,誰都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而有了責任險兜底,由保險公司出面化解,當事雙方就可以“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
保險不僅是調解陌生人糾紛的安全網,甚至可以是呵護親友關系的潤滑劑。曾有荷蘭華人講過這樣的故事,她婆婆初次來家做客時,碰倒了一個精美的青花瓷瓶。花瓶價格不菲,婆婆趕緊致歉,同時立即給保險公司打電話,申請了全額賠償。她的邏輯是:自己不慎打碎了東西,不能因為東西是家人的,就不了了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讓別人為自己的過失承受損失,這對家人同樣適用。當上責任險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它也在無形中強化了投保人對待自己、對待他人的責任意識。
除了荷蘭,德國也是運用責任險的典范。比如,為了防止狗咬傷人、咬壞東西,養狗居民會選擇購買預防責任保險。經過多年的發展、完善,德國已逐漸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認責賠償體系。德國商品檢驗基金會曾在旗下的“理財測評”雜志中呼吁:“誰如果還沒有個人責任險,應該立刻買一份!”無心之失惹了麻煩,人們不必擔心因此賠個傾家蕩產,這樣的觀念在一些國家已經滲透于生活細節之中。
分工日益復雜的現代社會,不可預知的風險隨處可見。俗話說,飽備干糧晴備傘。懂得如何合理避險,某種程度上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對西歐很多國家而言,讓保險服務于生活,救急于實際,不僅是保險公司的宣傳口號,同時也逐漸成為公眾維護自身權益的社會共識。無論是從優化保險發展市場環境,還是從加強和改進保險監管的角度來說,應該給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一些支持,使其成為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今天預備明天”,才有可能提供更穩定的保障預期,確保生活質量不因意外而輕易改變。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16日 05 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