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7日電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廣德福今日表示,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平穩向好態勢,連續5年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近5年查處問題23.8萬起,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38.3億元。三聚氰胺連續8年監測全部合格,“瘦肉精”監測合格率處于歷史最好水平,地下生產經營鏈條基本打掉,高毒農藥和禁用獸藥問題基本解決。
農業部于17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廣德福向媒體介紹農業部推進質量興農,確保農產品消費安全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廣德福首先通報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關情況。他說,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平穩向好的發展態勢,連續5年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今年上半年合格率達到97.6%。主要在以下五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標準先行品牌增效。制定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6000多項、農業行業標準5000余項,農產品質量安全基本實現有標可依。開展標準化生產創建活動,創建“三園兩場”1.8萬多個,“菜籃子”大縣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本實現按標生產。穩步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三品一標”總數達11.7萬個,一大批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擺上了超市貨架和百姓餐桌,更好地適應了城鄉居民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二是專項整治嚴打重懲。堅持問題導向,持續開展禁限用農藥、“瘦肉精”、生鮮乳違禁物質等專項整治行動,始終保持高壓嚴打態勢。近5年,共出動執法人員1989萬人次,檢查生產企業1370萬家次,查處問題23.8萬起,清理關閉生豬屠宰場1107個,一大批違法犯罪分子被依法逮捕判刑和重罰,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38.3億元。三聚氰胺連續8年監測全部合格,“瘦肉精”監測合格率處于歷史最好水平,地下生產經營鏈條基本打掉,高毒農藥和禁用獸藥問題基本解決,區域性、行業性問題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健全體系強化能力。監管體系從零起步,監管能力由弱漸強。截至目前,全國所有省(區、市)、88%的地市、75%的縣(區、市)、97%的鄉鎮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落實監管人員11.7萬人。大力推行農業綜合執法,執法監管已從季節性、運動式專項打擊轉變為常態化、專業化日常監管。國家投資130億元,建設了部、省、地、縣質檢機構2770個,檢測人員達3.5萬人,基本實現了部、省、地、縣全覆蓋,檢測能力迅速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進程加快,實施種子追溯編碼標識、獸藥二維碼制度和農藥質量追溯試點。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于今年6月30日正式上線試運行,即將成為政府智慧監管和公眾信息查詢的云平臺。
四是創新方式落實責任。按照國務院食安委部署,組織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首批107個創建試點縣(市)去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達到99.3%、群眾滿意度達到90%,比創建前分別提高2個和20個百分點。今年3月,又啟動了第二批215個縣市創建試點工作,進一步擴大了創建范圍。強化屬地管理,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列入對地方農業部門的績效考核內容,建立了責任追究制度,對失職瀆職行為依法依紀追究責任。嚴格落實生產經營者的第一責任,要求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依法落實相關質量安全保障措施,加強對農戶的教育,杜絕使用不合格農業投入品。
五是加強配合完善機制。加強與國家食藥監局等部門協調配合,建立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的銜接機制,試點開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建立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實施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范圍涵蓋全國31個省(區、市)155個大中城市110種農產品,監測農獸藥殘留和非法添加物參數94項,基本覆蓋主要農產品產銷區、老百姓日常消費的大宗農產品和主要風險指標。組織開展農獸藥殘留、收貯運、產地環境等專項風險評估,強化風險管控措施。不斷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了快速反應、協同應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梢载撠熑蔚卣f,經過各級農業部門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國農產品消費安全是有保障的,農產品質量是安全可靠的。讓廣大消費者有知情權,能放心消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廣德福補充說,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隱患仍然存在,一些地區、個別品種上還比較突出,個別生產者受利益驅動違法違規使用禁限用藥物行為尚未杜絕,各方面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期盼和要求越來越高,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任務。
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既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下一步,農業部將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大力推進質量興農、綠色發展,不斷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具體來講,就是抓質量、保安全、嚴監管、促發展、惠民生。
?
?
相關鏈接:
烤羊肉串 危害大過三聚氰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