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深化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種植特色高效經濟林近7.2萬畝
低效改高效 增綠又增收
-見習記者陳卓斌
記者程范淦 通訊員王家專
手握砂紙,熟練地將沉香珠嵌入機器中進行打磨,約半小時后,一顆光滑圓潤的沉香珠便落入籃中……今天下午,澄邁縣加樂鎮效古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雪梅正在村內的雅尚沉香加工廠里忙活著,“我們家世代種林為生,過去種植桉樹、橡膠樹,不僅勞神費力,收入也不高。現在進了廠,我每天只需工作6小時,一個月就能輕松賺1500元!”
記者了解到,同樣花費8年時間,成材的桉樹最終只能產生每畝1000元的收益,而沉香的最終畝產收益卻超過了43萬元。為深化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增綠”增收同步進行,近兩年來,澄邁共投入6307萬元進行綠化建設,并對漿紙林等低質低效林進行了更新改造,完成造林綠化面積逾2萬畝。目前,澄邁特色高效經濟林種植面積已達7.1961萬畝,年產值超過11億元。
政府搭臺
林農種沉香開起“綠色銀行”
3年半時間里,效古村一片荒蕪的坡地上,生長出了20余畝沉香林。林蔭下,游客們或漫步觀賞沉香林,或靜坐小亭內品沉香茶,悠然古韻氤氳其中。
效古村村民、雅尚沉香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蔡親信還記得,過去,村里的林農主要種植桉樹,每噸木材只能產生300余元收益,“由于收益低,許多人在砍完桉樹后便將土地荒廢,這讓我很著急。”
在蔡親信看來,要使荒廢的土地重新披上“綠衣”,光靠自覺并不夠,必須凸顯經濟效益,調動林農的植樹造林積極性。而多年的種植和造香經驗,讓他很快確定了落腳點——引導林農種植低成本、高收益的沉香林。
蔡親信介紹,為幫助林農們轉變觀念,澄邁縣林業局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不僅為林農們免費提供沉香種苗,還通過發放每畝900元種植補貼,幫助林農們解決了沉香林前3年的種植、養護成本,“現在,僅加樂鎮就種有7000余畝沉香林,每畝林地的年平均產值可達5萬元,鄉親們個個開起了‘綠色銀行’,日子越過越美了!”
多重幫扶
助經濟林快速推廣種植
“沉香幼苗根部較脆弱,必須種植在不易積水的坡地,尤其自林木種下去的第二個月起,你們要及時施肥、打藥、除草,保證根系的茁壯成長。”面對前來討教經驗的林農,蔡親信耐心地介紹道:“由于林木要成長8年才可結香,前3年可在林下養雞或種植花生、西瓜,以‘短’養‘長’。”
蔡親信告訴記者,近幾月,他又試驗出一項增收妙法,并到各鎮、村進行了傳授推廣,“即將沉香林的種植行間距由2米縮短至1米,使每畝共種植300株沉香。”他表示,林農們可在林木種植滿3年后,將一半的沉香林作為苗木出售,“這樣一來,不僅林農可獲得每株100元至120元收益,林木的行間距也將回到2米,并不影響沉香林的后續生長。”
記者從澄邁縣林業局獲悉,近年來,除了鼓勵蔡親信等致富帶頭人進行經驗分享,澄邁縣還邀請了省農業科學院、澄邁縣熱作局的專家前往各個鄉鎮,為有心植樹增收的農戶舉辦每年至少10場技術培訓班,配合建立林業專業合作社174個,發放各類造林補助資金950萬元等措施,助推經濟林在全縣的快速推廣種植。
調整結構
低質低效林改造已完成七成
“澄邁林業工作主要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可供造林的規劃林地逐漸減少,二是資金投入仍有不足。”澄邁縣林業局局長李旭介紹,澄邁縣根據全縣漿紙林、老化橡膠林等低質低效林較多的實際情況,積極調整林業產業結構,以多種優惠方式引導群眾、企業和合作社等,將低質低效林改種成油茶、沉香、福橙、咖啡、檳榔等特色高效經濟林。
對于資金問題,李旭則表示,澄邁通過巧妙地發揮資金的杠桿作用,積極引導有意愿、有實力的林業企業入駐澄邁,以培育林畜、林茶、林藥、林菌等林業經濟新增長點。同時,澄邁不斷扶持鼓勵各地建立“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公司+合作社+農民”等模式,讓林農以土地入股享分紅,或進入林業企業、加工廠打工,實現造林綠化和就業增收“兩不誤”。
據介紹,下一步,澄邁將繼續深入開展林業生態修復和濕地保護專項行動,在今年完成低質低效林更新改造7000畝(已實現70%),計劃于今年底動工建設占地面積650畝的花卉生產基地。
(本報金江8月17日電)
?
相關鏈接:
澄邁資助505名寒門學子圓夢大學 共發放獎金和助學金257.9萬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