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8月19日電 題:在皖外國專家:期待在安徽再工作生活第二個十五年
中新社記者 趙強
在安徽省合肥學院,一幢中西風格的兩層紅瓦白樓建筑十分醒目,大門旁掛著“中國安徽德國中心”的牌匾,這里就是很多德籍專家(教師)工作的地方。米歇爾﹒萊勒斯(Michael Nelles)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萊勒斯是德國羅斯托克大學教授、合肥學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固體廢物的管理和處理、可再生能源等。自2003年以來,萊勒斯就一直與合肥學院合作,開展環保人才的培養和科研。
“在安徽工作生活15年,讓我最欣慰的是,安徽在可持續發展和環保方面有很大的進展。”萊勒斯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在皖期間,萊勒斯攜手合肥學院發起并促成了中德環境技術轉化中心和中德生物質研究區域中心(安徽)等項目在合肥落地,針對安徽省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開展研究工作。
萊勒斯說,中國的發展非常正面、積極,沒有中國的發展,世界會面臨很大的發展問題,“雖然德中兩國間有差異,但我們找到了很多契合點,也建立了信任關系,相信兩國合作會不斷加強,我也期待在安徽能再工作生活第二個15年。”
除在環保科研領域的貢獻,萊勒斯還積極促成了合肥市與德國羅斯托克市建立友好合作城市關系。萊勒斯先后獲得安徽省“黃山友誼獎”和中國政府“友誼獎”。
記者從安徽省外國專家局了解到,近5年來,安徽省共實施引智項目2000余項,引進外國人才2萬余人次。從類別看,教科文衛類專家占44%。從醫26年的古巴眼科一級專家胡安就是其中的一員。
見到胡安時,他剛從合肥市出入境管理局辦好延期回國手續。
“按照項目協議,今年9月我在這邊的工作就結束了,但我非常喜歡合肥,想繼續在這邊工作。”胡安說。
據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該院與古巴國家醫療服務中心合作的安徽中古友誼眼科診療中心2012年投入運行,至今有15名古巴專家前來坐診。
胡安告訴記者,他在合肥工作近3年,期間感受最大的就是安徽的醫療服務水平在不斷提高,城市建設非常迅速。
除了在醫院坐診,胡安還非常“接地氣”,經常到鄉村義診。擅長青光眼和白內障疾病治療的他,每次下鄉義診都盡可能多地為村民篩查疾病。
胡安認為,中國眼科醫療發展的速度相當快,技術也越來越精湛,“我們也在向中國同事學習,這是互相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雙方的醫療技術都會得到提升。”
據了解,截至目前,安徽中古友誼眼科診療中心共診治患者約18萬人,開展手術1.5萬余臺。
近年來,安徽省在外國專家就醫、住房、子女入學、俱樂部建設、聯誼交流等方面積極探索,推出一系列真情服務措施,著力打造人才服務的“軟環境”。據統計,每年有近千名外國專家攜家屬來安徽工作生活。(完)
?
?
相關鏈接:
《千字文》作者周興嗣又一詩文在安徽當涂被發現?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