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專業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高壓、高空、帶電作業’。當身上穿上帶電作業服,腳上戴起腳扣,從爬電線桿的第一步,我們就進入了高危工作區域……”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朱玉偉是平頂山供電公司輸電帶電作業班班長,扎根基層36年,用創新突破技術瓶頸,不斷用創新成果填補國內帶電作業工具的空白。
這么多的技術發明和創造,朱玉偉總是覺得這是分內之事。他從技校畢業后就踏上了輸電線路帶電作業的工作崗位。由于當時技術條件限制,帶電作業許多工作沒有專門的操作工具,導致工作效率不高。為了改變現狀,帶電作業班成員就養成了自己改制作業工具的習慣。
在老師傅們的影響下,朱玉偉認識到工作中遇到難題不能繞著走,要主動大膽地開辟一條道路來。第一次技術創新是在1981年,全國第一條500千伏姚武線投運,朱玉偉所在班組承擔了該線路維護工作。常規帶電作業進退強電場的方法存在著工具笨重、準備和工作時間長等問題,嚴重影響著帶電作業的安全和工作效率。他率先研制發明了獨腳梯進出強電場作業法,在縮短工作時間的同時,安全系數極大提高。最終,該成果獲得了河南省電力系統科技成果二等獎和華中網局科技成果三等獎。他說:“其實難題和答案之間就隔著一層窗戶紙,只要方法對,一捅就破。”
原來更換絕緣子串需要把20多公斤的滑輪組提到鐵塔上,塔下要有五六個人拉線,工作起來十分費事。朱玉偉從旋轉螺絲帽會引起螺絲帽與螺絲釘距離變化找到靈感,發明了帶有螺絲杠的提線器。操作人員在塔上只需要旋轉螺絲杠把手,一個人就能把導線提升起來。“我的愿望就是多發明一些好用的工具,提高帶電作業的工作效率,讓大家工作起來既安全又輕松。”朱玉偉說。正是這種樸素的愿望,讓他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創新發明。
輸電線路軟梯支架是輸電線路運行維護最常用的高空作業工具,多年來一直存在不能自動閉口的安全缺陷。朱玉偉想解決這一問題,但想來想去還是沒有思路。有一天,朱玉偉從路邊自行車的車閘系統找到了靈感,不由自主地蹲下研究了起來。“當時差點被人當成偷車的了。”朱玉偉笑著回憶道。
2010年10月28日,公司成立了“朱玉偉勞模工作室”。“工作中容不得半點馬虎”是朱玉偉對班組成員最基本也是最嚴格的要求。在一次帶電處理異物后,徒弟周樂超因裝操作桿時沒有將工具袋的封口封好,而遭到朱玉偉的嚴厲批評。為了糾正他不規范的工作習慣,師傅在他工作時錄下視頻,然后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糾正。“帶電作業是一項具有科學性和嚴密性的工作,每個細節都馬虎不得,絕緣工具更是確保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聽了師父的話,他內心的那份委屈漸漸地變成了感動。
“有人說我是大師,也有人叫我電力‘愛迪生’,其實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電力工人,這些年就是踏踏實實干好自己的工作。”朱玉偉對記者說。(周穎瑩)
?
相關鏈接:
電力搶修工10分鐘接7個維修電話 常常席地而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