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教小朋友們做甜點。 許賀華 攝
灰白的頭發、高挺的鼻子、厚重的眼鏡……近日,杭州石橋街道的小候鳥班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英語老師——74歲的美國人David Wilson。近20年里,他堅持每年至少到杭州一次來教授英語,而其太太Ann的來杭支教歷史,也有27年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20多年里,Wilson夫婦從沒有收取過任何經濟報酬,所有開支均是自費。“有些機構會給我們開出工資,讓我們去教英語。我們都拒絕了,我們想幫助真正有困難,又想學英語的人。”
夫婦兩人與中國、杭州的緣分,要從1988年說起。
當年,從小就對中國感興趣的Ann作為游客第一次來到中國時,便感受到了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熱情。兩年后,曾在美國擔任數學老師工作的Ann看到了一則關于“去中國教英語”的活動廣告,便立即決定參加。
David與杭州市石橋街道小候鳥班學生合影。 許賀華 攝
1991年夏天,Ann與杭州一家職業學校取得聯系,并來杭教書,開始了長達27年的公益英語教學工作。
在杭州期間,盡管Ann常常把自己在中國支教的故事講給丈夫聽,可David卻因工作一直沒有機會來中國。直到5年后,他因為要參加一場在北京舉行的國際性會議,才第一次來到中國。“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明白,以前Ann告訴我的中國故事。”David說。
回憶起初次來到中國的經歷,David依然記憶猶新——一個工作日下午,他和另外兩名參會者去了一家冰淇淋店,剛買完單便有20多位中國人圍著他了。
“他們都想和我聊天,想提高英語口語,也問了很多不同的問題。”David回憶。
當類似的經歷在幾天后再次發生,David便決定和Ann一起來中國教英語。
Wilson夫婦趕上的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后迎來的“英語熱”。上世紀80年代起,人們開始意識到學習英語的實際意義。而英語也作為一門必考的科目,進入了中國各學校的考場。
2003年,夫婦倆創立了公益組織——“Volunteer for China”,該組織的支教隊伍也不斷擴大。今年其便有360余名外籍志愿者前往山西省進行支教活動。
而在與中國結緣的二十多年里,Wilson夫婦依舊在每年暑假來到杭州,為當地居民帶來異國的語言和文化。
記者采訪當天,David的一天都被課程排滿。除了上午和晚上在長期授課的青年志愿者組織內教授英語口語之外,下午其還在小候鳥班義務教學。
在David的課堂上,記者看到,他不僅教小候鳥們英語課和科學課這樣的理論課,還會組織一些手工活動,比如教小朋友用草莓醬、花生醬、土司等材料做最傳統的三明治,很受孩子們喜歡。
“我教的學生來自杭州各地,有人要騎40分鐘的自行車趕來,還有人要從周邊區縣坐公交車趕來。我被他們的熱情所感染,他們需要我,我就應該來幫他們。”David說。
說起杭州這座城市,David告訴記者:“我每年都來,這是我的第二故鄉。”
“我朋友也問我為什么要那么辛苦,我說,不,我是‘回家’。這里有我的朋友。我每年都會和我的學生在杭州聚會,一起聊家庭聊杭州,很開心。”Ann笑著說。
除了他們的工作,Wilson夫婦還特別強調了中國的變化令他們印象深刻。回顧這20多年,Ann感嘆:“變化太大了。以前我從杭州到北京,坐火車要坐28個小時,現在只要6個小時。杭州也已成為一座現代化城市,我很享受這座城市。”(完)
?
?
相關鏈接:
男子離婚后不履行撫養義務 海口法院強制扣劃其近20萬元公積金
大連一公積金辦事處因“拒不履行協助義務”被處罰30萬元
電推剪里的暖色人生:浙江德清志愿者義務理發3年
涉事食品企業辟謠是法定義務
山東章丘85歲老人無私奉獻 義務打掃村子30年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