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田頭、黃皮樹下,圍繞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通的兩種瓜果,由省委書記劉賜貴召開的兩場特殊座談會先后舉行。
8月25日到26日,在澄邁、儋州調研農民增收和脫貧攻堅工作過程中,劉賜貴先后來到以特色農產品聞名的澄邁橋頭鎮沙土村、儋州大成鎮南吉村,走進田間地頭林下剖析個案,與當地農民和基層干部深入探討“地瓜經”“黃皮經”,總結增收致富經驗,分析發展的潛力和可能遇到的問題。大家拓寬了思路,心里的收獲如碩果累累。
8月25日,在澄邁縣橋頭鎮沙土地瓜種植基地,省委書記劉賜貴與農民代表、駐村第一書記等圍繞農民增收致富主題進行座談。海南日報記者李英挺攝
好品種怎么推廣:點沙成金 小小地瓜門道多
25日上午,蹲在沙土村的地瓜田頭,劉賜貴捻起一把土,沙粒馬上從指縫中流下來——這種沙質土過去一直是貧瘠的象征,然而隨著村民們種上優質沙土地瓜品種,“橋頭地瓜”的品牌越來越響,最高零售價每斤26元,種植戶戶均年收入達10萬元。
貧壤變成了金土地。“目前全省有60多萬畝地瓜,如果都種上優良品種,農民能增收多少!但是怎么推廣,值得好好研究。”劉賜貴對種植戶、基層干部和農技專家說,我們就來開個“地瓜座談會”。這打開了大家的話匣子。
沙土村黨支部書記、地瓜產業帶頭人王文克介紹說,通過統一種苗、營銷和品牌,“橋頭地瓜”已拓展到多個市縣,全省種植面積達6萬多畝,有推廣的潛力;熱科院品資所的專家劉迪博士建議,品種推廣要種苗先行,從現在就開始育苗,最好就近育苗就近供應,同時加強技術培訓,才能確保明年的收獲……
“海南有優良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熱帶資源,形成了很多優良農業品種,現在關鍵是要規模經營,打造品牌。”劉賜貴對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說,當前調優農業產業結構、促農增收脫貧的任務迫在眉睫,我們一定要及早謀劃,舉一反三,每一個地方、每個農業品種都要深入研究分析自身的情況,拿出切實的舉措。他請大家在研究中深入思考7個方面問題:特色優勢是否充分發揮;優質品種是否規模經營;農業科技含量高不高;有沒有形成綠色農業品牌;村集體經濟有沒有壯大;精準扶貧的措施是否落實;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作用有沒有發揮。
“所有這些舉措的成效,最終都要在農民增收中體現。”劉賜貴強調,要建立健全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連接機制,讓農民分享產業優化升級的紅利,共享發展成果。
劉賜貴還邀請王文克在電視扶貧夜校上介紹經驗。“我們要培訓更多像你這樣的地瓜支書、蜜柚鄉鎮長、黃皮書記等,把責任落實到人,把產業做起來。”他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