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暑假即將結束,一批年輕人由學生變成教師。其中,有一些1990年前后出生的年輕學者,剛參加工作就擔任名校教授、副教授,甚至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比如,生于1990年的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樹;生于1990年的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明偵;1990年9月出生的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顧實等。(8月24日《南方都市報》)
越來越多的90后教授、博士生導師登上名校的三尺講臺,并沒有引起網友像對80后廳官、90后縣長那樣的質疑,沒有招來網絡噴子的口水,而是引來點贊聲一片,說明社會對高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認可,也反映了大眾對人才、對知識的尊重。大家清楚,這些90后教授、博士生導師與年輕官員不同,他們更多的是憑借自己的學識、技術和能力才上位的,高校詳細公布了90后教授已經取得的學術成就,他們經受得住社會的監督。
事實上,對于90后教授以及未來的00后教授,網友需要做的就是習慣和適應,不必動輒當成新鮮事刷屏。
一百年前的中國,正在進行著對中國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在這兩場運動中,那些領袖人物、代表人物和旗手很多就是那個時代的80后、90后年輕人:魯迅1881年生,周作人1885年生,錢玄同1887年生,李大釗1889年生,劉半農和胡適1891年生。而在民國時期,年紀輕輕就被聘為大學教授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名單可以列出一大串。比如,胡先骕24歲受聘國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農林專修科植物學教授,胡適26歲聘為北京大學教授,李大釗27歲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浙江大學老校長竺可楨31歲任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李四光31歲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
在自然科學領域,年輕的科研人員的生命力普遍比較旺盛,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科研創新能力則會處于下滑狀態,大器晚成者通常很少。總之,對年輕的科研人員,我們要少一點質疑和擔心,多一點信任、信心和關心。要進一步改革科研機制,讓他們在學術道路上走得更順暢,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造福社會和人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