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國大家談】
六集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第四集、第五集分別為《公正司法》上、下兩集,以全面依法治國為背景,充分呈現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對法治中國建設起到的積極作用。
專題片詳細梳理和總結了十八大以來司法體制改革的經驗與成效:從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完善司法責任制、實行員額制,到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從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防范和糾正冤假錯案、嚴格排除非法證據,到保障律師執業權利和犯罪嫌疑人合法權利、規范涉案財物處置,規范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從實行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到防止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從全面實施立案登記制,實現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到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基本解決執行難;從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到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讓每一位公民都享受平等的訴訟權利和公正的司法判決等。
本輪司法體制改革中,多項改革舉措都是先由中央進行頂層設計、立法機關進行試點授權,然后在全國范圍內試點先行并進行經驗總結,再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報告,最后將改革經驗上升為法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就是遵循這一步驟展開試點并逐步推進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和“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就二者關系而言,是相輔相成、共同推進的: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要求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即庭審要去除形式化,落實實質化,而實質化的庭審需要投入更多的司法資源,延長訴訟時間,不可能也沒必要適用于所有刑事案件。因此,需要根據刑事被告人認罪與否、案件難易、刑罰輕重等情況,探索速裁程序、簡易程序、普通程序有序銜接、繁簡分流的多層次訴訟制度體系,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為完善刑事訴訟程序制度提供實踐基礎。2014年至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開展刑事速裁程序試點,是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先行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此基礎之上,2016年9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授權,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對于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自愿供述自己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同意人民檢察院量刑建議并簽署具結書的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這對于及時有效懲罰犯罪、維護社會穩定,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優化司法資源配置、提升司法公正效率,深化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構建科學刑事訴訟體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當然,《法治中國》的播出不僅是回顧和梳理過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方面的改革成效,更是對未來的展望和憧憬。在推進改革的進程中,必然遭遇各種困難,但我們應當正視困難、戰勝困難,向著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建設目標扎實邁進,努力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作者:卞建林 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院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