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超市的葡萄酒又開始了促銷活動。(攝影記者楊耀燁)
一瓶“掃碼價”是1399元的“進口葡萄酒”,實際售價11.5元/瓶;宣傳是原瓶酒的“進口葡萄酒”,實際不過是散裝酒裝瓶;標榜是進口名莊酒的,其實卻是無名小莊的出品……業內人士認為,消費者應保留好相關憑證以便依法維權。
現象一:售價不到“掃碼價”2%
記者發現,用正規軟件掃碼可見的葡萄酒價格為1399元/支,而買家實際購買卻是11.5元/支。兩個價格為何相差懸殊?該銷售人員稱“都是為了面子而已”,實際售價138元2箱也是在做活動,“同等產品同行業賣158元,我們現在也是‘裸價走量’”。
這樣“高掃碼價低售價”售賣葡萄酒的商家不在少數。記者看到,酒莊給出的指導價格為6528元/12支,算下來是544元一瓶,然而實際購買是299元/12支,即不到25元一瓶,而微信掃碼出來的價格卻為1088元/支,高出43倍多。
客服人員表示,解釋下方的價格才為該店的實時銷售價格。但在購物網站瀏覽想要購買葡萄酒的市民林女士表示,要不是拉到最后,根本發現不了“貼”在商品詳情后的說明,“最開始我以為就是原價和折扣價”。
現象二:難辨原裝原瓶名莊酒
不少商家都表示自己出售的葡萄酒都是原裝原瓶進口酒,在進口國原產地的酒莊進行灌裝。
不過,價格高的葡萄酒是不是就存在重新灌裝的可能?業內人士透露,越貴的葡萄酒越有可能被“偷梁換柱”、“把桶裝的低價葡萄酒進口到國內后灌裝到名貴的葡萄酒瓶中,‘搖身一變’成為名酒。”
分析:“掃碼價”是“潛規則”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一些沒有實際銷售的店往往會抬高價格,吸引買家關注,很低的成交價令買家有“撿漏”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銷售技巧,標價1299元,最終售價298元,實際成本68元。”在他看來,虛假售價是暴利的手段,商家用打折掩蓋了自己的暴利。
有酒商對此輕描淡寫,“本來就是業內常見的情況。”他告訴記者,批發商一直要求他把公司網絡上的葡萄酒價格標高,讓他們“好做”,“進口葡萄酒市場有很多亂象,大家都麻木了。”
至于灌裝、假裝是原裝原瓶進口的名莊酒之類的,雖然較以往有所減少,但是依然存在。朱丹蓬老師說,主要是隨著消費者越來越懂葡萄酒,懂得了一些鑒定手法,“如果進口葡萄酒有正式的海關手續,就基本不會作假,消費者可以通過對比出關單和進關單進行鑒別。”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市場不斷發展,進口葡萄酒市場亂象有增無減,市場會大幅度調整。
觀點:買家要學會維護權益
有法律人士表示,如果賣家利用掃碼價讓買家認識錯誤,使之以高價買了低價酒,應屬欺詐行為。廣州市律師協會民事法律專業委員會委員趙善啟律師表示,商家經營“高掃碼價低售價”的葡萄酒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的規定,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已屬于不正當價格行為。
宣傳原瓶、名莊酒卻以小作坊出品以次充好的行為屬于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如果發現,消費者可要求其增加賠償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趙善啟表示以次充好、以虛假價格為銷售噱頭屬違法行為,消費者可以依法追究商家的民事責任,也可以向政府主管部門進行投訴。但需要注意的是,消費者應保留好相關購買憑證、商家的宣傳單張、廣告等證據以便依法維權。記者盧夢謙、林琳
?
?
相關鏈接:
科普:適量飲葡萄酒可保護神經細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