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9月1日電
新華社記者 周科、王曉丹
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組“霰彈法”策略對大型植物基因組進行測序,獨立完成超級雜交水稻父本秈稻“9311”基因組的“工作框架圖”;在抗擊非典行動中研制了SARS的診斷用抗原、抗體和相關標記物,并在全球首個公布SARS診斷試劑……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研究員楊煥明,一名從砍柴割草、捕魚捉蝦到“編寫生命密碼”的基因組學達人。
兒時經歷成探索科學動力
出生于浙江省樂清市一個山村的楊煥明,小時候一放學就得去砍柴割草,每逢周日還得冒著被淹死的危險,到海邊捉魚蟹。右手一道幾厘米長的刀疤,是他兒時翻山越嶺辛苦勞作的見證。
“哪個農村孩子,不希望‘不勞而獲’呢?”小時候的楊煥明,心中有個“拔苗助長”的夢想,他恨不得秧苗能一夜長成稻谷,谷子能像蠶豆那么大。
一次,楊煥明從鄰居沾滿泥巴的手中看到了一節蓮藕,這種生長于淤泥之中、橫切面巧妙排列數個小孔的植物,讓他感覺到生物的神奇。“這是我第一次為神奇的大自然所造就的生物之美所感嘆!”他說。
讓楊煥明被科學力量所震驚的還有柴油機和農藥。柴油機的出現,取代了龍骨水車,提高了父輩們灌溉農田的效率;農藥的噴灑,不僅沒能滅絕害蟲,還污染了河田里的魚蝦。
正是這些經歷,讓楊煥明開始愛上自然,產生了探索科學世界的動力。
在幾十年前的“上山下鄉”期間,楊煥明在當地一家釀造廠總技術員的幫助下,閱讀了大量生物教材,還學習了微生物的基本知識。當吃苦耐勞的楊煥明被鄉親們認為以后能做生產隊長時,他心里想的卻是:“我一定不會在這里一直待下去。”
1975年,楊煥明進入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就讀,自此,他正式踏進生物學的世界。
如今,楊煥明不僅走出了山村,還走向了世界,成了生命密碼的破解者,在基因組學研究的國際舞臺發聲。
“只有吃苦,才能懂得珍惜”
在楊煥明的少年朋友和青年工友的印象里,他永遠是一個“讀書狂”形象,書包里總是放著要看的書。至今,他仍然堅持每天看書、看文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每天讀30篇以上的文獻資料。
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楊煥明說:“只有吃苦,才能懂得珍惜,才會更加熱愛學習。”
念小學時,楊煥明憑借大量的閱讀,作文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老師將優秀作文貼在墻上,那個時候,他的作品幾乎霸占了一整面墻。
小學畢業后,楊煥明考上了縣里的中學。然而,中學上到一半,他就參與到“上山下鄉”中。那個年代盛行“讀書無用論”,而楊煥明把夜晚在煤油燈下讀書看成是最大的享受。
“書都被燒了,只剩下3本我偷偷藏著的英語書。”直到現在,楊煥明還能清晰流利地背出英語書里幾乎所有的課文及后面的補充閱讀,還有所有的英文詩歌。
當年與他同住一室的工友感慨:“楊煥明這個人說好每天背30個英語單詞,就一定做到!”
正是憑著這股認真勁,楊煥明后來出國深造,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后在法國、美國從事博士后研究。上世紀90年代初,楊煥明決定回國報效祖國。
帶領中國基因組學研究走向世界
歸國后,楊煥明一直從事基因組學研究,帶領團隊為“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單體型圖計劃”等國際合作的基因組計劃,以及水稻(秈稻)基因組、SARS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研究等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所承擔的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以及家豬、家雞、家蠶基因組等重大項目使我國的基因組研究得以躋身于世界前沿。
2000年6月26日,楊煥明終生難忘。北京時間18時整,包括中國在內的6個國家同時宣布,號稱“生命天書”的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完畢,其中的1%由中國完成。
1%得來并不容易。1998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工作幾乎已被5個發達國家瓜分完畢,最遲加入計劃的德國只分到約2%。此時,中國決定迎難而上。
資金不足,楊煥明捐出了100多萬元,一些同事也主動掏錢自助,甚至還向家屬借錢,供團隊共渡難關。時間緊迫,楊煥明與同事們鉚足勁,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創造了奇跡。
——通過網絡遞交的一個測序片斷,其誤差率僅為百萬分之六,創造了世界紀錄;
——每天測序量達到200萬對堿基,中國的基因組測序能力被證明僅次于美國、英國和日本。
“加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使中國平等分享該計劃所建立的所有技術、資源和數據,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獨立完成大型基因組分析的國家,意義重大且深遠。”楊煥明說,因為只有擁有了自己的數據和參考樣本,才能全面篩選特異性疾病基因,為后期預防醫學研究做鋪墊。
楊煥明說,基因組學正處于科學發現的“黃金時代”,很多未知的科學現象和未解的科學問題正等待著在這一領域奮斗的科研人員、教師和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解釋。
“愛上科學是最大的幸運,希望更多對生命科學感興趣的年輕人,選擇生命科學研究作為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并讓研究成果造福人類和大自然。”楊煥明期待。
?
相關鏈接:
美國批準首個基因療法 癌癥治療迎來新篇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