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
對于晴隆縣草地畜牧中心副主任劉樹軍來說,上山下鄉幫助群眾解決難題、選育優質肉羊品種、引進推廣肉羊胚胎移植技術、提高了養羊戶收益成了他6年來的主要工作。
千錘百煉,6年如一日扎根晴隆大山,與羊為伴,讓這個來自北方的“80后”收獲了別樣的人生,成了遠近聞名的“羊倌”。
劉樹軍告訴記者,“6年來,最大的喜悅就是看到老百姓喂養的羊在又綠又肥的草地上吃草,羊兒越長越壯,大家的生活越過越好。”
劉樹軍、伊亞莉正在喂羊
南下晴隆 只為“大山夢”
出生在內蒙古的劉樹軍對草原有一種莫名的向往,以致于在大學選專業時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草業科學專業,這一讀就是7年。巧合的是,劉樹軍和妻子伊亞莉學的是相同的專業。2011年7月,劉樹軍和伊亞莉從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碩士畢業。
夫婦倆一開始也曾想過留在北京當“北漂”。“以我們的文憑,在北京最好的出路就是找一家科技公司做銷售員,平時再做一些售后服務的活。”但是劉樹軍總想走出一條別樣的路。“我喜歡這個專業,我不愿舍棄夢想虛度此生。”
就在劉樹軍和伊亞莉為何去何從輾轉徘徊時,他們被導師李向林一語驚醒:“你們的專業屬于大山、屬于草場,堅持追求,人生一定會給你回報。”
李向林是南方草地畜牧業研究的權威學者,曾十幾年釘在貴州威寧做研究,劉樹軍能理解李向林語重心長的話語中透出的期盼與鼓勵。因此,劉樹軍和伊亞莉堅定了他們的“大山夢”,從2000多公里遠的北方南下晴隆。
劉樹軍夫婦正在做試驗
偷師學藝 只為養好羊
“之所以選擇晴隆,是因為理想和環境。”在談到為什么選擇晴隆時,劉樹軍表示,“晴隆有發展山地農業的良好條件,而我們的專業正好需要這樣的發展土壤,所以說我們和晴隆一拍即合。”
剛來到晴隆縣草地畜牧中心不久,劉樹軍就被派到晴隆縣馬場鄉貝佳山養殖場當技術員,手把手指導當地農戶種草養羊。劉樹軍告訴記者,他在上山下鄉走訪中發現,晴隆雖然有良好的養殖環境,但養殖產業發展滯后,原因在于種羊,以前晴隆的種羊都是進口的,而進口價格太高,老百姓根本無力購買。
“包括晴隆在內,國內優質的肉羊品種幾乎依賴進口,一只優質種羊進口價在兩至三萬元左右,普通的養殖戶根本無力購買,嚴重制約了養羊產業的發展。”意識到問題后,劉樹軍決定突破品種制約,培育出適合在晴隆養殖的羊品種。
有了明確的目標就要付諸于實踐。自2011年來,劉樹軍所在的晴隆草地中心引進了澳大利亞及新西蘭胚胎移植專家技術團隊開展杜泊羊、澳洲白羊的胚胎移植研究,并與中國羊業頂級專家趙有璋團隊,簽訂長期技術合作協議,建設繁殖工程中心、原種場和種羊基地。
因為學科基礎扎實,又有一股鉆勁,劉樹軍和妻子伊亞莉一面勤學苦練,一面向中外專家“偷師學藝”,逐漸掌握了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前沿養殖技術,成為了胚胎移植和繁殖中心建設的骨干力量,并始終在專業領域保持了較好的國際聯系和技術對接。
劉樹軍在開展種公羊飼喂及馴化工作
碩士羊倌 成就晴隆羊
2014年上半年,在中外技術人員和專家團隊幫助下,晴隆縣繁殖工程中心和種羊基地相繼建成投用。劉樹軍帶領團隊奮力攻堅,通過采用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術手段,繁殖工程中心引進優質肉羊品種杜泊羊、澳洲白、克爾索羊與本地羊進行雜交擴繁,摸索出了一套適合南方喀斯特草地畜牧條件的種羊繁殖技術體系,培育出了生長快、肉質好、抗病能力強且多產的“晴隆羊”品種。
目前,“晴隆羊”已在晴隆全縣推廣,第五代種羊數量超過了5000只。除在本地推廣養殖外,“晴隆羊”還被引進到周邊地區。
而通過技術改良培育出的新品種“晴隆羊”一只僅需5000元左右,極大降低了農戶飼養成本。每戶農戶養30只羊的利潤比以前增加了8000-10000元。
“如果我們留在北京,就不可能接觸到這些養殖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更不可能有機會實地操作這些先進技術,幾年下來專業就荒廢了。”慨嘆過往,展望未來,劉樹軍表示,“在貴州這片土地上生活了6年,已經深深喜歡上這里土壤的氣息,我希望能在這里選育出更多更好的羊品種,讓老百姓能養上更好的優質羊。”
?
?
?
相關鏈接:
【塞罕壩造林人系列】陳彥嫻:“六女上壩”以夢為馬譜寫無悔青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