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江西尋烏鐵腕治水紀實之四:城市“疤痕”變景觀
中新網贛州9月3日電 題:江西尋烏鐵腕治水紀實之四:城市“疤痕”變景觀
中新網記者蘇路程
馬蹄河,江西贛州市尋烏縣城段,河面開闊,清風徐來,楊柳依依。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兩岸的城市燈光秀璀璨奪目。漫步在綠色長廊上,市民歡聲笑飛揚其間。
退休后,尋烏縣本地居民劉永生有一項新愛好,就是晚上喜歡沿著馬蹄河散步。劉永生笑稱,河水清澈,偶爾還能看到魚兒,有時還會跟朋友到河流中段去游泳,“現在的尋烏,一點不像小縣城?!?/p>
河長治“黑臭水”:保水源安全
然而,數年前,馬蹄河卻一直讓包括劉永生在內的當地人詬病不已。
在當地人吳女士的記憶里,有段時間,馬蹄河河面漂浮著很多垃圾,河水臟且發臭;一下雨,河面就有死豬死雞,“我們不敢喝自來水,只能買礦泉水?!?/p>
時隔數年,馬蹄河何以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帶著這個疑問,中新網記者日前在尋烏縣蹲點數天,采訪當地治水情況。
地處贛、閩、粵三省交界處的江西贛州市尋烏縣素有“世界稀土王國”、“中國蜜橘之鄉”、“中國臍橙之鄉”、“江南水電大縣”等美譽,是鑲嵌在贛閩粵邊界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農林資源的過度開發、稀土礦產的濫挖亂采,致使生態環境變差、河流污染嚴重。
為改變這一現狀,尋烏采取了封山、育林、退果、關礦、移民等一系列“治水”措施。
2015年,尋烏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升級“治水”措施,在全縣各流域實施“河長制”河湖管理,并向溉渠水圳延伸,實現全域水體“河長”,進一步確保水源安全。
于是,在東江源頭,廢棄礦山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出境斷面綜合整治、城鄉水環境綜合整治等行動在開展。
尋烏縣常委、政法委書記羅承彩是常務副總河長,協助總河長的治水工作。他說,“我們對境內每條河流進行了摸底調查,建立了‘一河一檔’,針對每條河流的不同狀況實施‘一河一策’;全面治理城市黑臭水體,嚴查劣五類水斷面消除工作?!?/p>
“河長”升級:城市“疤痕”變景觀
今年,尋烏縣提出新考驗,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發揚“跳起來摘桃子”的精神,打造“河長制”升級版,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
尋烏縣縣長、副總河長楊永飛稱,鎖定目標,尋烏在思路、制度、能力等方面進行了升級。
在思路上,發展生態農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引導農民發展農藥施用量少的獼猴桃、鷹嘴桃、羅漢果等產業,逐步減少柑橘種植面積。大力倡導使用低殘留化肥農藥。減少高毒農藥的使用,積極開展農藥瓶清理回收活動。
砍掉染上病蟲害的果樹后,尋烏縣文峰鄉農戶謝芬蘭流轉了20多畝土地種植葡萄。2016年,謝芬蘭的葡萄產量獲得豐收。
“農民主要是有收入,我們離不開土地。無論種什么,就想提高土地利用價值?!边@是謝芬蘭的肺腑之言,亦是當地農民的共同訴求。
尋烏縣農糧局農糧局副局長劉維圣透露,尋烏現基本形成了“柑橘為主、多元發展、規模經營”的產業發展格局。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并服務農戶43172戶,生產總值占農業生產總值比重達45%以上。
在制度上,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強化“一河一策”河道治理力度;深化河湖生態執法改革,建立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體制,提高執法效率,加大執法力度;建立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將水域、岸線、灘涂等自然資源納入審計內容。
在能力上,尋烏縣根據水功能區確定的河流水域納污容量和限制排污總量,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了河長制信息管理平臺、河長巡查平臺、專職巡查員巡查平臺等3個系統平臺以及手機APP。
馬蹄河是東江在尋烏縣境內的一個別稱,因污染嚴重曾被當地市民笑稱為“尿缸”。
自馬蹄河縣城段稱為尋烏縣打造河長制升級版示范點以后,該縣啟動打造“一河兩岸”景觀工程;分別在河里修設3道攔河壩,河岸鋪設景觀木棧道、栽種綠植。
站在跨越馬蹄河兩岸的景觀橋上,中共尋烏縣委書記勾畫了這樣一幅藍圖:到2020年,河道水城面積保有率7.7%,自然岸線保有率90%,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91%,主要河流水質Ⅲ類以上……顯著提升河流斷面水質,持續改善和保護河道環境質量,維護河道生態安全,基本建成河道健康保障體系和管理體制,基本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完)
?
相關鏈接:
江西七旬農婦伺奉病癱家婆傳佳話 艱難謀生自稱不敢老?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