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座城,愛上一座城,
除了要知其美食,
觀其美景,
深入了解其民俗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前兩天我們分別整理了↓↓
海口美食VS湛江美食
海口景點VS湛江景點
回憶傳送門??
穿越瓊州海峽的緣分!身在湛江,卻恍若海口,這兩地究竟有什么樣的牽絆……
海口和湛江真的不是“失散多年的姐妹”嗎?不然怎么會有辣么多同款美食……
發現海口和湛江的美食、景點都很多相似之處,
辣么,兩地的民俗文化是否也有同款呢?
今天,讓我們來一起聊聊
1、瓊劇(齋戲)
說到戲劇,
海南人熟悉、喜愛的莫屬瓊劇了。
沒想,小編查閱了一下資料,
發現瓊劇也和湛江徐聞有一定的淵源。
瓊劇舊稱“海南戲”或“土戲”,徐聞人和海南人都俗稱“齋”,屬南戲一支,和粵劇、潮劇、漢劇同稱為嶺南四大劇種。齋戲(瓊劇)是在明代海南流行的雜劇(源于弋陽腔)的基礎上,吸收閩南戲、徽調、昆腔、潮州正音戲、白字戲(潮劇)、廣東梆黃、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戲、道壇樂曲等逐漸形成的一個弋陽腔支系的地方劇種。瓊劇的藝術遺產豐富。從明代算起,它的歷史已有350余年,比被稱作國粹的京劇歷史還長100多年。這種戲劇在徐聞全縣各鄉鎮皆時常有演出,由于海南人及其后裔在徐聞眾多,而且徐聞人一般都通曉海南話,所以齋戲(瓊劇)又是徐聞人民最為喜愛的戲種之一。
2、軍坡節
由于地域相近,徐聞縣民俗和海南民俗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中徐聞的年俗也有海南味,比如說兩地就都共有上軍坡這個一樣的春節節俗。這是為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也是在徐聞和海南地區相傳1300多年的鄉情民俗。冼夫人(513—603),是公元6世紀我國南方百越民族中杰出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歷史上第一位深得民心的英雄。她積極為群眾辦實事,引進種植技術,發展生產。相傳南方當時境內不安,民不聊生,冼夫人出軍治亂,使各地群眾過上了太平日子。為紀念冼夫人,每逢她這次出征的紀念日(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海南及徐聞兩地根據冼夫人當年的實際到達時間而定紀念日)都舉行紀念活動。各村組織秧歌隊、舞獅隊,摹仿冼夫人當年出軍儀式,兩軍對壘,起舞歡歌。這就是“軍坡節”。
3、湛江穿令箭VS海南穿杖
湛江穿令箭。
湛江穿令箭:穿令箭又稱穿腮,是年例期間,湛江各地鄉村巡游表演的一項漢族民俗絕技。為什么說它讓人心驚呢?看過穿令箭就知道了。一支4-5斤重的大鐵針,從一邊腮刺入,穿過口腔在另一邊刺出。穿令箭時不痛,不流血,游神完了時,把令箭撥出來,用些香灰擦在穿令箭的傷口上,傷口立刻完好如初,和平常人一樣了。穿令箭習俗世代相傳,而且必須是男性。
海南穿杖:穿仗是“公期”必不可少的節目之一,看上去十分驚悚,但是據說“降公”的時候神會附體,穿仗的人既不會感覺到疼,也不會感覺到痛,更不會流血,這些人據說是神選中的人,叫做“神童”。據海南本地人介紹:表演穿杖之人,一定要在靈異附體的情況下,方可穿杖。
4、湛江拜月老VS海南拜會月娘
湛江中秋拜月老:在湛江一些沿海的村莊,也有中秋節當天拜神靈和祖先的活動,一般由家里的老人,中午時分帶著烹制熟的豬肉、雞、鴨和月餅、水果等貢品,到自家附近的廟宇或祠堂進行祭拜活動,之后把食物拿回去一家人分享,表達人們祈求健康、平安、豐衣足食、事事順利。
海南中秋拜會月娘:在海南過中秋,除了賞月、吃月餅以外,尤以拜月娘,會嫦娥的風俗最為盛行。每當中秋這天,一家人早早吃過團圓飯后,小孩子們紛紛拿起各式各樣的盆子,爭先恐后的來到房前屋后的香蕉樹下,透過光影斑駁的月痕,等待水面折射出的“嫦娥”出現。
5、水上浮針
水上浮針是中秋之夜湛江一些村莊獨特、神秘、重要的民間習俗。女孩子們在這天一般都要在母親的指導下通過浮針的方式算命,并祈求嫦娥姐姐賜予智慧和靈巧的雙手。這也是海南瓊北地區在中秋之夜特有的習俗。
中秋之夜,一家人賞完月、吃完月餅、聊完月話,差不多到12點月亮最圓之時,媽媽們就會帶著即將成年的女孩子,首先要打出一桶清清澈的井水,再用一只干凈的大碗,從還未落地的水桶里舀出一碗井水,碗要放在桌子或凳子上,不能放在地上,然后在水面上放一片薄紙,拿出一枚未用過的新縫衣針,放在紙上,紙慢慢浸濕后往下沉,針便可浮在水面上。據說能順利完成浮針任務的女孩子在往后的一年內都會有好運氣。?
6、湛江飄色VS海南裝馬匹
飄色:飄色是一種融戲劇、魔術、雜技、音樂、舞蹈于一體古老的漢族傳統民俗藝術。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廣東。目前,依然是中國南方地區的重要藝術形式。在不同地區有飄色、抬閣、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種名稱。表演者站在被稱為“色柜”的小舞臺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現漢族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處就在于,演員們通過經過精心偽裝的鋼枝凌空而立,看不見的色梗支撐,利用巧妙的力學原理,營造出“飄”的效果。
裝馬匹:“裝馬匹”是海口瓊山區府城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已有上百年歷史。“裝馬匹”巡游隊伍主要由彩旗、舞獅、馬匹與腰鼓四支隊伍組成。“張果老”、 “呂洞賓”、“七仙女”等神話人物,“丘浚”、“海瑞”等歷史人物出現在府城街頭,頗具民間特色,以這種傳統方式歡度元宵佳節,既為節日添歡增喜,又營造了良好的民俗活動氛圍。
7、雷州鴨乸粽VS海南笠飯
湛江鴨乸粽
雷州鴨乸粽:湛江雷州有一種端午習俗——“五月五,提鴨乸”,指的是端午時節當地人有制作鴨乸粽的習慣。而在雷州,粽子又稱為“笠”,以前每到端午節前兩三天,農村里的男女老少就去野外摘回苦刺棘的葉子,撕掉葉子上的刺后洗凈,縞織成“鴨母”形狀,再往里面裝上糯米和豬肉、臘腸、蝦米等作為餡,蒸煮熟后即可食用。
有人說,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過節的時候沒能買上鴨,就用把常見的粽子編成雞、鴨的形狀,寓意豐收吉祥。
也有人說,把粽子投入江里就是怕魚蝦傷害屈原的身體,為了更好地吸引魚蝦的注意力,故而把粽子編織成鴨子、小鳥等形狀。
海南笠飯
海南笠飯:苙(lì)(海南方言讀音lap)是一種海南的漢族小吃,屬于米類食品,更是海南人一種情義的象征。它是用野菠蘿葉或者椰子葉編織成長方形、元寶形、小雞形(也叫雞咕咕),造型上頗有編織藝術感。
對于海南人來說,“笠”飯是吉祥、吉利的象征,所以,海南人吃“笠”飯,不僅僅只是閏年閏月吃,女兒回家要“笠”,望父母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病愈出院或者出監獄要“笠”,以求當事者不再“犯事”;做炤要“笠”,寓意家門興旺,香火常在;入宅要“笠”,表示入宅大吉;出遠門要“笠”,填飽肚子,還祈求平安;平常日子送“笠”則表一方為對方真心付出和祝福……
8、湛江泡藥澡VS海南洗龍水
湛江泡藥澡:五月端午,不論男女老幼,都用艾葉煮水洗澡,俗稱“泡藥澡”。洗后也不用清水沖洗,可以達到清熱解毒、降火除燥的效果,也可有效預防和改善皮膚瘙癢癥狀;用來泡腳可以溫補祛寒;用來洗頭可以止癢去屑防脫發等等功效。
假日海灘20萬人“洗龍水”
海南洗龍水:洗龍水,是海南最具地方特色的端午節習俗。端午節這天,所有人家都會像過年時一樣在祖屋擺上香案祭祖,而洗龍水,相比于吃粽子、賽龍舟,更顯重要,是海南本土民眾所必須進行的神圣“儀式”,人們可以不吃粽子,不賽龍舟,洗龍水卻是一定要進行的。現在生活節奏快,洗龍水的地點和方式可以不同,海邊的人到海里洗,河邊的人到河里洗,不靠河湖大海就在家中洗。在海南可以看到端午那天全家出動,海邊人山人海的景象。
原來海口湛江也有這么多相似的習俗文化,
是不是對海口、湛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了~
?
來源:海口網、碧海銀沙網、湛江新聞網、網絡等綜合整理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秋霞
?
相關鏈接:
齊頭并進共發展 海口湛江兩地媒體深度融合緊密合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