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有調整
小學開設科學課 鼓勵學生走出課堂
日前,海南省教育廳印發了《海南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2017年修訂)》,明確表示調整后的方案從2017年秋季開始實施。據介紹,義務教育階段“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未更改教材名稱的年級繼續沿用原“品德與社會”或“思想品德”名稱。一年級科學課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開設。
一年級每周一節科學課
按照教育部最新要求,小學一年級、二年級的科學課每周安排1節,三至六年級每周安排2節。那么,科學課到底上些啥內容呢?記者采訪海口市部分小學得知,科學課主要以觀察和記錄植物生長規律、天氣變化等自然現象為主,同時輔之以簡單的動手實驗,教師也會在課堂內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學家,親近大自然,從而做到認識科學、熱愛科學、利用科學。
在瓊山東門一小,記者了解到,早在開學前,學校就已經和海南省農科院達成合作意向,擬在今年內開展合作教學項目。一方面,學校邀請省農科院的專家走進學校,為學生開展科普講座,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科學人才,從生動的例子中激發出探索科學的熱情。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走進省農科院的植物培育基地、畜牧業培植基地等,零距離觀察大自然的動植物。
對于一年級開設科學課的調整,記者了解到,家長們還是很支持的。家長李先生認為:“現在的孩子沒有太多機會在田間玩耍,更少有機會與科學家進行交流,家長也缺乏做實驗的專業知識。現在,學校開設了科學課,對孩子的科學興趣培養是很好的。”
實踐課程鼓勵學生走出課堂
據介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四方面內容。三至五年級每周3課時,六至九年級每周2課時。
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培養文化課之外的興趣,走進社區參加服務活動,對培養綜合性人才有極大的好處。海口市某小學張老師表示,孩子在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參與度,可以體現出他的愛心和耐心,以及能看出來他是否能經受住壓力。此外,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勞動與技術教育,不僅體現出國家對工匠精神的尊重和支持,也是為將來學生在國際化舞臺上有展示空間而做準備。
記者得知,家長們對開設實踐活動表示贊同,但同時擔心會占用文化課程時間,影響孩子學習成績。“開設的其他課程多了,是不是就意味著原本的文化課程會被占用?孩子出去外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家長帶領還是學校組織?孩子出去實踐,安全如何保證?”家長們的一連串疑問,等待著學校在實踐中給出有力答復,也將給課程開展帶來難以預料的壓力。
開設地方和校本課程
據介紹,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他專題教育和校本課程。各學校要根據師資結構與教師特長合理安排任教人員,如《寫字/書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可以安排有較高書法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教師任教,不僅限于由語文教師任教。《寫字/書法》課程一至九年級開設,每周1課時。
同時,《海洋意識教育》課程三至五年以及七、八年級開設,《生態文明》課程三至八年級開設,與相應學段的《科學》、《生物》、《海南地理》、《海南歷史》等課程融合進行;《海南地理》、《海南歷史》與《地理》、《歷史》課程整合。
對書法課在義務教育的全覆蓋,家長張志松認為這不僅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能培養孩子沉住氣做事情的品性。海洋意識和海南歷史、地理等本土課程的開設,也可以加強孩子對海南本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記者吳思敏
(海口網9月6日訊)
?
相關鏈接:
中小學生游泳教育怎么做?快來看!海南省政府發布實施方案了
海南省普及中小學生游泳教育實施方案印發 今年將游泳納入小學體育課
海南普及中小學生游泳教育:一個泳池配4個救生員+1個醫務人員
三亞與海南中學共建海南中學三亞學校 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