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海建
近日,有媒體報道說,留學生也跟國內大學應屆畢業生一樣,要參加企業招聘會,擠人才市場。甚至有知名企業HR(人力資源經理)放言:現在海歸研究生還不如985高校本科生!海歸貶值了。
“杭州女孩6年花200萬留學,回國工作被開2000元底薪。”說實話,類似新聞總讓某些偏見有種“果不其然”的印證感。這些年,我們談“海歸貶值”,似乎也多有一種神清氣爽之意。潛臺詞大概是:你看,留學也沒用了,砸鍋賣鐵讓孩子出國,還不如老老實實留在國內有性價比——什么海歸,都是浮云。
事實果然如此嗎?一項聯合調查的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高中生出國留學的熱度持續。與2012年相比,2015年的調查顯示,在國內讀完高中課程再出國讀大學的學生比例從61%下降到44%,出國讀高中的學生比例則從17%上升到了27%。這些年,中國逐漸成為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中等教育留學生的第一大來源國。如果有興趣檢索其他數據,基本也是類似的道理:出國留學高溫不退,低齡留學更是突出。
這到底說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還是“群眾的眼睛都打盹兒了”呢?
有一個問題需要厘清。所謂“200萬留學、2000元起薪”的故事,終究是個例。這些看似極端又未必具有代表性的個案,能說明多大問題呢?有什么數據能支撐“海歸研究生還不如985高校本科生”的結論?再者,你看到的是個別海歸的起薪,但當事人看重的或是職業長遠的發展。
說這些,倒不是說要為留學選擇背書,而是秉持基本的理性,看待海歸貶值這件事。一方面,海外學歷相對貶值是教育大眾化、全球學歷貶值大潮的必然趨勢。別說洋學歷,就是北大清華等國內名校,學歷含金量的相對下降,亦是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好事。另一方面,海外學歷貶值中“貶”去的,首先是社會對之盲從與夸大的價值部分。海歸與精英之間的“等號效應”被現實歸謬,與其說是貶值,不如說是歸位。不過,顯然不能以學歷祛魅后的市場反饋,來直接對應留學的價值。不然,輿論便是從一種偏見跌落到另一種偏見里。
海歸貶值這件事,既不要傻乎乎哂笑,亦不要酸溜溜暗爽。至于留學的價值與趨向,因人而宜就好,量入為出就好,兼顧“萬卷書”與“萬里路”就好。(鄧海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