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9月8日電 題:農民畫家熊慶華:我不是“中國畢加索”,我是我自己
新華社記者羅鑫
湖北仙桃通海口鎮永長河村的41歲農民熊慶華怎么也不會想到,一個偶然的機會,自己的畫作被“曬”到網上后,受到如潮般的熱捧。
浮夸的色彩、立體的構圖……在許多美術愛好者看來,熊慶華的畫與西班牙名畫家畢加索有幾分相似。于是,“中國畢加索”的外號不脛而走。
“在百度里搜索‘中國畢加索’,都是有關我的新聞。大家叫我‘中國畢加索’,我很高興,可我想做我自己,形成我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熊慶華說。
近年來,通過互聯網聲名鵲起的農民詩人、農民作家、農民畫家變得不再鮮見。鄉村孕育了他們樸實、執著、勤勞的特質,他們用天賦、才思和筆觸描繪鄉村、回饋鄉村。
熊慶華從小就展現出對繪畫的興趣。看到父親做木工時雕的花紋圖案,他就忍不住把物件拿到手里把玩。上學后對學業功課的興趣都沒有畫畫濃厚。
中國傳統文化為他的繪畫之路打下最初的基礎。“《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的連環畫是我最愛看的書,用鋼筆描摹書里的人物,樂此不疲。”熊慶華說。“后來不局限于描摹,開始學習中國畫,北宋畫家范寬成為我崇拜的對象。”
上初中后,為了畫畫熊慶華常常曠課,成績每況愈下,于是在初三那年輟學回家。“本想讀書考大學的夢想破滅,當畫家的目標更加清晰。別人在上學,有老師教功課,我給自己布置功課。與繪畫有關的我都一一嘗試和學習,每天反反復復,不嫌枯燥。”
不想這一畫,就是20多年。周圍不少鄉親外出打工,賺了錢買了車,日子過得更好了,但熊慶華不為所動。“當時畫畫被看作不務正業的事情,可是我明白我是在堅持什么。”
直到有一天,熊慶華接觸到油畫,像是為他打開一片新天地。“畢加索的抽象立體主義讓我著迷,從早到晚就想著怎么把平面的圖案變成幾何形,形成抽象的組合。”
熟悉的鄉村生活和快樂的童年記憶成為熊慶華創作的源泉。當過放牛娃的他,牛成為他畫作里頻頻出現的元素。兒時游戲的場景也常常成為他畫作的主題。
“也想過在城市里謀生,卻發現那里不適合自己,去了城市就沒了靈感。畫的城市在很多人眼里還都是鄉村的影子。”熊慶華說。
35歲以前,畫了上萬幅畫,無人問津。偶然一天,在沿海工作、久未謀面的初中同學來訪,發現熊慶華陋室里的畫讓整個家蓬蓽生輝。于是拍了幾張照片放在互聯網上。
“我本來不抱希望,沒想到幾個月后,我的畫火了!”熊慶華回憶起來,眼睛里依然閃爍著喜悅的光芒。“我賣出的第一批畫共五幅,是上海一位設計師下的單。”
慢慢的,熊慶華的每幅畫從起初的1000元漲到6.5萬元。他2015年簽約了北京一家畫廊,目前已賣出200多幅畫作,有的收藏者甚至來自大洋彼岸。他還在北京798等地開辦了畫展。
小時候愛在土堆上搭建城堡、涂鴉的窮小子,如今富裕了,自己設計搭建了一個真正的“城堡”——歐式風格的畫室。大大的落地窗,窗外池塘圍繞,荷葉田田、流水潺潺。熊慶華畫畫之余購置單反相機,學習拍攝畫作,今年還玩起了無人機。
盡管如此,熊慶華現在依然保持每天作畫的習慣,有時為了不打斷思路,中午就啃幾口饅頭。“有人說讓我開公司、開學校,可是我只想把每幅畫畫好,每一幅都有所突破,讓自己的畫作更有辨識度,我可不想人們一直叫我‘中國畢加索’。”
?
?
相關鏈接:
畫家達利遺體遭開棺驗DNA “私生女”被證系冒牌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