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已經幾日,經歷了一番買買買,你的錢包縮水了沒?開學前在家就跟爸媽爭論一個月該給多少錢,總想讓爸媽多支援幾百塊錢。
準大學生發的求助帖 記者 鄭三波 攝
暑假期間,一個準大學生在重慶某大學貼吧發帖,問在學校一個月2000元生活費夠不夠。他還稱,父母一個月只愿意給1500元生活費,為了多爭取500元,他在網吧呆了兩天,不理父母,直到父母妥協他才回家。他在貼吧發帖:“向師姐師哥求助,我是今年大一新生,馬上就要來報名了,一個月2000元生活費夠不夠呢?”這名新生發帖不久,很多師姐師哥留言:“夠了,完全夠了。”“大學期間更多時間是教室—食堂—寢室,只要不亂花錢,2000元還有節余。”網友“海在天邊”留言說,“我一個月1500元,日子過得很瀟灑,偶爾還跑到熙街看電影。”網友“baobao”則表示:“2000元一個月算是土豪了,我還在網上購物,一個月都花不到2000元。”
這名新生說:“有時我跟父母去主城,一家人吃一頓火鍋都要三、四百元,坐一次出租車也要二三十元,比老家消費高。”他說,大學里除了吃飯,還要看電影,和同學去聚餐,周末出去玩玩,父母只愿意給1500元可能不夠。 詳細》》 大一新生每月1500元生活費嫌少
同樣在暑假,一位義烏媽媽發表的一篇網絡求助帖也引發了網友熱議。這位媽媽表示,女兒在杭州讀大學,她每月給1200元伙食費,購物費用另計,沒想到女兒卻抱怨“到底是不是親生的”。義烏媽媽發問說,“我給孩子每月1200元只是用來吃飯,購物等其他消費另算,難道真的少了嗎?我該給女兒多少錢才合適?” 詳細》》 大學生生活費逐年增加 一個月到底該給孩子多少錢
大學生們究竟一個月花多少錢?
西安部分大學生生活費調查表 張一辰、阿琳娜 制圖
今年8月,有媒體在北京大學生群體中隨機調查發現,近三成在京大學生每月生活費超過1600元。一時間,大學生的生活費話題被輿論熱議。
從全國范圍看,中國大學生平均消費水平如何?今年2月,麥可思研究院曾發布2016年大學生消費理財觀的調查,這份來自全國范圍的調查顯示,中國大學在校生月均消費1212元,在被調查學生中,41%的學生生活費能夠滿足日常需求,并有結余。
“每個月1000到1500元大概夠花了。在學校吃飯的費用不高,少的花10元就夠,而一天30元已經吃得很好了。”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新生許曉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西安,記者隨機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月生活費在1000元到1500元的學生占比最多。在接受采訪的31名學生中,有16名學生的月生活費在這一區間內。月生活費在1500元到2000元的學生有9人,500元到1000元(含1000)以及2000元以上的學生各有3人。
與此同時,在武漢,武昌理工學院近日也做了一份類似調查問卷。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202份,結果顯示,月生活費在1200元以下的占比超過6成。
根據調查,有52.97%的大學生表示平均每個月生活費為800元到1200元,有33.17%的大學生表示平均每個月生活費1200元到2000元,而每個月生活費800元以下或者2000元以上則占到少數,分別占比例為7.92%和5.94%。
大學生的錢都花到了哪里?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如今大學生們逐年升級的入學裝備!
比如:
大學生的大件行李比例越來越高,不僅是被子、衣服,還有半人高的電冰箱、山地自行車、單人床墊等。
這么多裝備中,大學生們最青睞什么呢?
在京東“高校開學季大數據”手機、電腦、平板三大類之中,據說,平板電腦已經風光不再,攝影器材成為高校學子新寵。
“行李比人先到、一身輕松上學,”用快遞將生活用品、衣服及被褥寄到學校成為00后大學生報到新的流行趨勢。自行車、洗衣機……包括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的大件行李統統都可以比學生先行“報到”。幾十年間,大學生們的行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信,你看!
50后、60后
臉盆 暖水壺 被褥 水桶
70后
隨身聽 BP機 收音機 干糧
80后
衣服 電話卡 吉他 拉桿箱
90后
筆記本電腦 智能手機 平板電腦 MP3 詳細》》 40年間大學新生的行囊有何變化?
大學生消費觀念是啥樣?
大學生們的購買力有多強?他們也是“剁手族”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幾張圖數據刷新你的觀念!
高校在校生其他 圖片來自北京青年報
女生男生 圖片來自北京青年報
圖片來自北京青年報
新一波大學生入校,不少高校教職人員感嘆,近幾年來入學的新生,顯示出了強烈的互聯網時代特征,“跟他們一起來的是各種大大小小的快遞包裹”。開學前幾天,學校的菜鳥驛站就已經收到很多行李,學生來的時候甚至只背一個背包。“學生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很多人根本不需要家長幫忙,完全獨立搞定入學的種種事宜。”
就在這個開學季,天貓發布的高校消費趨勢榜單顯示,在過去一年內,全國高校生剁手指數攀升,其中浙江大學的同學們最能買,國防科技大學淘氣值最高,平均淘氣值高達698分。北京高校銷售增速達到北京整體市場5倍,來自在校生的訂單已經占到17%。
放眼全國高校,最能花錢的高校生不在北上廣。從過去一年的購買總金額來看,花錢最多的前三名是: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如果按天貓年購買金額超5萬的人數來看,手里不差錢的學生最多的高校是:吉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
那么,大學生們都愛網購什么東西呢?天貓數據顯示,水果、智能手環、數碼產品、服飾美妝等很多日用品,都是大學生們最常下單的品類。
另一個有趣的數據顯示,大學生們在內衣和衛生紙等私人用品上也更樂于網購。“在超市挑來挑去,還是有點兒不好意思吧,網上買還能參考別人的評價,又保護隱私。”一名大二的學生對記者說。從天貓一年來的統計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人大、北影、上戲的學霸們,都喜愛NEIWAI內衣;而吉林大學是購買套套人次最多的。
樹立正確消費觀 理性消費
開學了,沒幾日錢包就癟了,究竟接下來的幾年大學生活應該怎樣消費,很多人忍不住要說一句。大學生還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進入開學季,全國各地的大學都陸續迎來了自己的大一新生。而對于全國成百上千萬的大學新生來說,大學生活是完全不同于小學、中學生活的一種全新體驗,其中獨立自主,成為對大學生的一個基本要求。而在這個“獨立自主”的概念里,就包括了對金融服務、經濟生活、日常消費的科學與合理安排。所以,趁著大學開學“第一課”,我們很有必要和剛剛邁進大學校園的新生來“談談錢”。
第一個和錢有關的話題就是消費。在小學和中學時代,買什么東西,什么時候買,基本上由家長來說了算,而進入大學,家長除了按月或按年把學費、生活費打入大學生的賬戶,再也無法控制和約束大學生們的消費。這種經濟上的相對自由,也意味著相對的盲目和風險,尤其是對于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大學生來說,突然之間自己花錢沒人管了,難免會大手大腳,非理性消費,甚至和同學之間進行攀比性消費。這不但會增加父母的經濟負擔,而且容易養成大學生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當然不是一件好事。詳細》》
下面,省錢攻略送給你,聽一聽前輩們是怎么消費的吧!
@李江:當看到女生質問媽媽自己“是不是親生的”新聞時,我很是震驚。現在大學生生活費都這么高了?10年前這個時候,我在讀大學。1個月500元我覺得很奢侈了。大學生得了解家庭收入情況,不能攀比,不能責怪父母不給力之類的,要自己想辦法打工賺錢,不能總用家里的錢。
@老戴:一線城市,正常生活費真的要1500元的。如果杭州1200元,真的挺少。不過建議學生適當兼職賺零花錢。
@曦:以前在大學,1個月1200元不夠用,我還是六線城市。現在畢業了。實習工資1個月500元,基本沒找家里拿錢。還是不夠用。現在才知道,原來不夠的是內心的空虛,滿足的是外表的光鮮。
@Bear Bear:在大山里讀書,去一次城里的大超市要40分鐘車程,這強行控制了自己的購物欲。想要網購的時候,就整理整理柜子,看看現有的東西都占了那么大的面積,還是別一直買了吧。家里人挺相信我的,開學時會打一大筆生活費來。但是大學生不能一直靠家里養著呀,所以就跑出去做家教賺點生活費,也算對得起自己的專業(學的是師范類)和家里人的信任了。講真,其實女孩子呀,控制住自己,別買太多零食,別看見什么都“這個好那個好”的,別買可有可無的化妝品,就不會有太大花銷了。
@稻草:馬上升研了,本科是華中某“211”高校。秉承著我校艱苦樸素的校訓,我大學期間基本吃食堂;而學校7∶1的男女比例也不存在對象什么的問題,所以這塊也沒支出;教材資料都是在文印店淘。我的學生卡每周充200元,有時還剩,1個月大概在600~800元,通信費50元以內,剩下的就是不定時的網購了。所以每月1000~1200元。
@田彭:吃飯1天10元,1個月300元,加上其他消費,1個月400元,平時不怎么買衣服。課余做家教,1周2次,1個月720元。在學校找個勤工助學崗位,1個月760元,所以每月可以存1000元左右,4個月再加上寒暑假兼職,可以把大學學費掙夠,生活完全就可以自理,不用跟家里要錢。我感覺有好多機會。
?
?
相關鏈接:
高校生活費調查:大學生一個月要花多少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