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開拓了公益的“新玩法”,在短短的三天時間內,公眾的公益熱情被激燃了。
“互聯網讓公益變得更加快速”,病痛挑戰基金會秘書長王奕鷗9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評價這樣的“新玩法”,以前只能通過捐款,但現在公眾發現下載一首歌、購買一幅畫、完成一個挑戰,甚至在網上玩游戲都可以關注和幫助到別人,“形式越來越多”。
在騰訊99公益日·與愛傾聽——“星空演講公益專場”上,記者還見到通過網絡直播救助流浪漢回家而躋身“網紅”的公益牛哥蔡艷球。從去年9月直播至今,通過互聯網和粉絲的力量,蔡艷球已成功幫助23個人回家,他們當中既有離家多年的老人,也有在外走散的年輕人。
每天直播10個小時以上,最高峰時和近6萬個粉絲在線對話,伴隨著網絡關注度與日俱增,質疑其“炒作自己”的聲音也隨之而來,蔡艷球坦言有時候也會自我懷疑,“我在想是不是太高調了”,不過他最終還是認為,如果傳播正能量、做公益不高調的話,無法吸引到更多人的關注,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靠我一個人的力量哪里夠?更何況我還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除了自我炒作,還有一種聲音也經常圍繞于公益項目左右,那就是“詐捐撈錢”。就在10天前,“一元錢”購買自閉癥兒童畫作的發起者、上海藝途公益基金會的苗世明,就曾因這一現象級公益而備受質疑。為此,他甚至開放了全國的工作室,以回應外界的關切。
不可否認,公益透明一直是該行業最大的痛點,也是愛心網友關注的一大焦點。
對此,王奕鷗認為,質疑的聲音是對公益組織本身基礎工作的考驗,“在相關管理足夠充分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隨時回應任何質疑”。
她說,公益組織最終就是在生產信任,一方面,要讓受助對象信任,相信公益機構的確能夠解決他們的痛點;另一方面,也要讓捐贈人信任,“我們可以花好別人的錢,我們會對別人的錢負責任”。王奕鷗表示,現在的互聯網環境下,對公益組織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
上海看見愛志愿者服務中心理事長龔祎也指出,在一波一波的質疑浪潮之后,可喜的是看到各種不同角度的討論,剔除特別偏激的部分,可以看到公眾意識從感性到理性的逐步進階過程,對于公益行業和公益機構來說既是壓力,也是自我修正的成長契機。
而苗世明則說他理解這樣的聲音,“去質疑、去關注、去倡導,對項目來說都是好的”,他說,“如果分享之后,再提起幫助這些人,再提起這個項目時,大家都沒了興趣,那我們做得就有點失敗。”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郭凱天表示,期望通過努力,讓每個公益組織都可以得到公平的對待,讓每一筆善款都可以在陽光之下物盡其用。(完)
?
?
相關鏈接:
10卷本《中國工尺譜集成》出版 見證民間音樂活態傳承?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