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7日,北京宣布暫停共享單車新增投放。據不完全統計,這是第12個叫停共享單車投放的城市。從7月10日杭州率先宣布暫停共享單車投放開始,兩個月之間,已有上海、廣州、深圳、福州、南京等多個城市先后宣布暫停共享單車新增投放。與此同時,多家共享單車企業退出一線城市,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和挖掘國內二三四五線城市的潛力。(9月12日澎湃新聞網)
對于暫停共享單車投放,各地交管部門給出的理由大體相同,總結起來不外乎兩點:一是非理性投放已經超出了市場需求和城市容納能力。二是過度增長的負面效應已經日益凸顯,比如對公共空間的擠壓,影響交通秩序和城市形象。因此,是時候給一路狂飆的共享單車踩一腳剎車了。
過猶不及,任何公共品的供給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不僅會對企業的自身發展不利,也會直接影響到公共利益,造成一種雙輸局面。共享單車的過度投放,一方面會加大企業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則又降低了共享單車的使用效率,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企業把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擴大市場上,缺乏足夠的資金和人力做好市場維護和后期管理,這是對企業資本和公共資源的極大損耗。
從理論上說,企業在一座城市投放多少輛共享單車,應該是基于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之后的理性決策,本質上是一種企業經營行為,行政之手不宜過多干涉。但問題在于,共享單車是一個新生事物,相應的市場規范體系還遠遠稱不上成熟和健全,在這樣的現實下,企業的投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沖動性,企業之間也處于無序乃至惡性競爭的狀態,任其發展下去,將與發展共享單車的初衷背道而馳。
具體來說,共享單車目前還未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比發展更迫切的任務,就是想辦法先讓共享單車“活下去”,才有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進行利益收割。而“活下去”的唯一辦法,就是要找到風險投資,借助資本之力尋求上升空間。于是,跑馬圈地、搶占市場份額,盡快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成了絕大多數共享單車企業的第一要務。在這種粗放化的利益訴求下,企業背市場規律而行,其對共享單車的過度投放,并不是為了提升出行便利,而只是對資本市場的投懷送抱。
一年來,從橫空出世到深刻地改變了許多人的出行方式,共享單車的發展速度和普及程度確實令人贊嘆。但是也要看到,無論是共享經濟還是傳統經濟,終究只是一種經濟形態,仍然要按經濟規律辦事,任何突破經濟規律的行為都有可能遭到市場的懲罰。從押金難退到跑路,到關門歇業,種種問題都說明,在經過了原始積累階段的野蠻生長之后,共享單車理應進入冷靜期和調整期,盡快找到公共利益與企業利益以及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