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桂社區志愿服務站。 (圖片由通訊員龍泉提供)
這些文明社區
咱們得學學
社區是我們身邊最美的家園,只要這個身邊的“文明風景”綻放光彩,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文明因子就會得到更多釋放,置身其中的人才會真正感覺到幸福和快樂。
海口市民身邊的“文明風景”都是如何打造的,近日,記者走訪了海口部分文明社區。
從出門到辦證不到10分鐘
金鼎社區
秀英區
秀英區海秀街道金鼎社區金環小區前面閑置地以前黃土裸露,揚塵漫天,周邊雜草叢生,環境臟亂差。而如今呈現在每個業主眼前的畫風是:干凈整潔的小區環境,高樓掩映下的綠化帶,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紅灰方磚相間、健身器材齊全的休閑廣場,50多米長可以停放170多臺電動車自動化供電的停車棚……
據了解,4月初,金鼎社區干部、網格員深入各戶,發放民情臺帳卡,在金環小區,第一時間了解居民訴求,呼聲的熱點難點重點全部集中在門前這塊閑置地。海秀街道辦、金鼎社區,通過匯總民情臺賬信息,第一時間上報,經多次專題會議研究決定后,僅用兩個月,便幫助金環小區建設生態停車場和居民休閑廣場。
硬件配套到位了,金鼎社區居委會入駐金環小區,也給提升小區的文明素養加了把勁。
“原來辦證件都要到社區,來來回回要一個上午時間,現在居委會就在小區里,從出門到辦完前后不到10分鐘!”住8樓的劉大爺很快就辦理好了居民養老保險后開心地說,居委會入駐小區后,辦公規范提供一站式服務,能夠為居民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服務。
“在我們這里,居民的事都是大事,我們的工作就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查找不足,履行好居委會職責,服務好轄區群眾,這樣才能讓轄區居民安居樂業。”金鼎社區主任王瑜告訴記者。
金環小區的蝶變是金鼎社區創建文明單位的一個縮影,如今,在金鼎社區,有事找居委會,已經成為金鼎社區居民的習慣。金鼎社區在擦亮服務金招牌,打通最后一公里,讓社區文明的好處漸漸展示在人們眼前。
金鼎社區金環小區荒地變身停車休閑廣場。 (圖片由秀英區委宣傳部提供)
“民需我行,民呼我應”理念服務于民
博桂社區
瓊山區
走進海口瓊山區濱江街道博桂社區,讓人感受最深的,一是博桂志愿服務文化街區創建后,通過精準高效的志愿服務助推“雙創”工作,二是博桂社區環境舊貌換新顏,成為了“雙贏”的惠民之舉。
據了解,博桂社區創新志愿服務模式,經常開展文明交通、關愛社區孤寡、殘疾、空巢、留守兒童志愿服務活動等志愿服務項目,目前注冊志愿者人數已超過15000人,每年組織志愿服務活動次數高達450次。
該社區設有志愿服務站、愛心墻、愛心超市、文化長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等功能區,按照“十個有”標準化進行品牌打造,以“民需我行民呼我應”的服務理念,動員有意愿、熱心參與公益活動的黨員干部、網格員、社區居民等注冊登記,成立博桂“鄰里守望。和諧濱江”志愿服務隊伍。在“瓊臺福地”手機客戶端開辟“公益瓊山”欄目,發布志愿服務信息,志愿者可注冊登錄,了解最新活動信息并報名參加,較好地實現了智能簽到管理。
據該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為把握社區居民訴求,社區把困難群眾、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幫教對象作為重點服務對象,社區志愿服務隊多次發動志愿者、社工等采取入戶走訪、面對面了解等方式,摸清居民實際需求,講解志愿服務項目定制流程,為居民建立了愛心服務檔案,內容包含家政、理發、團購蔬菜、收購廢品舊物、管道疏通等。同時運用微博、微信、QQ等現代通訊渠道,在互聯網上發布社區居民“微心愿”,吸引有意愿、有時間、有相關特長的志愿者前來認領,推動志愿服務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實現點對點的“私人訂制”志愿服務。
自海口“雙創”工作開展以來,博桂社區社區利用臨街300多米長的圍墻,設立了9面愛心墻,9家愛心企業各自認領了一面愛心墻。博桂社區還率先引進“愛心時間銀行”機制,根據志愿者服務時間和服務質量,對志愿者進行星級認定,以及對單次志愿服務進行“愛心積分”評定,把志愿參與1小時服務時間分解為若干積分進行電子和書面記錄。通過愛心時間存取,推動了社區志愿服務形式創新,給予了志愿服務的持久生命力,在提高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上成效突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弘揚“家風家訓家規”集聚正能量
新東社區
美蘭區
如今,無論是新建的綜合商業圈、還是具有特色的風情美食一條街,又或是走入背街小巷和城中村,美蘭區新埠街道新東社區給人的感覺都是干凈整潔。這里,已經借著海口“雙創”的春風實現華麗轉身,通過弘揚好家風、好家訓,新東社區里到處都洋溢著一股向善向上的氣息。
“尊敬老人,嚴教子孫;尊老愛幼,欽慕存心”、“粒米雖小君莫扔,勤儉節約留美名”、“誠實、守信、謙虛”、 “百善孝為先”……在新東社區居委會門口的LED顯示屏上每天都會刊播這些簡短的句子。
新東社區居委會委員林麗男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從轄區居民那里征集來的優秀“家風家訓”。新東社區利用社區居委會LED顯示屏將征集到的優秀“家風家訓”進行刊播,營造了濃厚的“家風家訓”氛圍;同時還將征集到的優秀家風家訓故事印刷成冊,發放給轄區群眾。
“效果非常好,通過系列活動,真正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不斷集聚社會正能量,家家弘揚家庭美德、人人構筑‘中國夢’的良好風尚正逐步形成。”新東社區居委會主任、黨總支書記杜永吉說。
濱濂北社區
龍華區
傳承革命村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
“我們打造城中村示范點,以‘同心’為主題進行升級改造濱濂村,100平米以上的空地要建成‘同心廣場’,環境面貌好的庭院要打造成‘同心庭院’,商業街也統一進行鄉村風格的立面改造。”濱濂北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吳和忠正在向記者介紹打造“同心”濱濂村示范點的具體情況。
穿過車水馬龍的街區,記者走進如今的濱濂北社區,院子里的玉蘭樹花香陣陣,沁人心脾。居委會辦公場所曾是1926年濱濂村農民協會成立時的舊址,現在蓋起來6層的辦公服務綜合大樓。85年過去,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曾經的村莊變成了社區,昔日的農田早換成了鱗次櫛比的樓房。村中“吳氏祠堂”,現在是“革命村史展覽室”,是濱濂人革命史的縮影。當年的紅色印記,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員,為濱濂南、北社區的發展添磚加瓦。
濱濂村素有“革命村”、“讀書村”、“籃球村”的美稱,如今在濱濂北社區,社區黨支部為了更好地聯系群眾,幫助有困難的人員,形成黨員志愿者服務隊伍,開展“一對一”“一對多”幫扶服務模式。社區利用轄區閑置空地建設3個愛心小廣場、5個同心庭院,助力雙創,進一步密切社區人際關系,增進社區鄰里和睦的氛圍,形成上下齊心共建雙創的喜人局面。
?
相關鏈接:
海口新安社區建設文明社區 提升居民幸福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