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離婚,小孩子的撫養權會判給誰?”面對當事人的咨詢,四川崇州市法院的機器人“小崇”在與當事人進行幾輪問答后,很快就給出了一份“孩子撫養權評估結果”。它的答案,與法官判決基本一致。有媒體調查顯示,全國至少已經有半數以上省份的法院引入了人工智能,它們正逐漸參與法官辦案的流程。
提高案件解決的效率,可以說是機器人進軍法律審判領域的直接動因。比如,江蘇蘇州法院的“智能平臺”應用5分鐘就可以生成一份法律文書,給法官判案提供有效的參考。效率有了保障,公平斷案對“鐵面無私”的機器人來說也不在話下。在現實案件審理中,往往會出現“類案不同判”的問題,而機器人不受主觀情感影響,只是依據相關法律條文,更能做到“一視同仁”。同時,人工智能審判系統還可以根據大數據對判決過的案件進行綜合分析,進而對相關案件給出最接近法律條文的判決建議,防止人工疏忽導致的冤假錯案。
那么,機器人能不能成為合格的法官呢?現在說還為時尚早,或者說法官并沒有那么好做。正如很多著名的法官多是上了一定年紀、有一定閱歷的人,他們不僅讀萬卷書,還積累了足夠多的知識和經驗,以便去判斷那些隨時出現的未知事物。再者,司法辦案不僅僅是一個相關法律條文積累、篩選的過程,還需要法官大量的說理和邏輯來推動審判。所以,以目前的技術水平,年紀輕輕的機器人只能是老老實實地在人的引導下做好輔助工作,成為合格的法官還“路漫漫其修遠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