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9月14日電 題:易地搬遷的涼山彝族村民:感受“天壤之別”
作者 王鵬
青瓦白墻的村舍坐落于沃野之中,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柵欄圍起的菜地里,吉巴約古正揮著鋤頭翻土。他在山上生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自己會在66歲搬下大山,住上好房子。
姐把哪打村位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平均海拔2620米,共有432戶1667人,全部為彝族。“灑拉地坡”的含義是“水草豐盛的肥沃之地”,但涼山腹地往往山高坡陡,土層瘠薄。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涼山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全州11個民族聚居縣均為國家級貧困縣,其中因自然原因導致的住房困難、交通困難,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面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近年來昭覺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戶從高寒深山搬到新建的安置點,那里交通便利、自然條件更好。
吉巴約古去年搬進了新村,他說,兩地的條件是“天壤之別”。
土房子一到雨天就漏水,院子里滿是泥巴。出村的道路是彎彎曲曲的泥徑,一不小心就會滑倒……“以前太窮了,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路也不好。”踩在新家院子的水泥地上,吉巴約古說,“以前沒想過自己能住上好房子,感覺太難實現了。”
走進吉巴約古的農家小院,磚混結構的房子寬敞明亮,還有廚房和衛生間,電視、沙發、衣柜、碗柜等現代家具一應俱全。村子里還建有活動室、文化服務中心。
安置點于2016年底建成,建設總投資近500萬元(人民幣,下同)。部分居住在山頂和半山腰的貧困戶搬了下來,共計61戶224人。
“易地搬遷一定要把地址選好,老百姓搬下來,你要顧及到他以后的生產生活。”姐把哪打村第一書記肖晗告訴記者,該村外出務工者較多,因此選址要保障村民務工方便,同時孩子可以就近上學。
當地政府還大力引導村民發展產業,養殖西門塔爾牛、種植馬鈴薯和玫瑰花等。
“我們引導貧困戶戶均養殖西門塔爾牛1至2頭,逐步擴大養殖規模。”灑拉地坡鄉黨委書記曹云寶告訴記者,全村同時每年種植馬鈴薯1300畝,對村民的種植和銷售進行統一指導。
“以前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現在快5000元了。”吉巴約古告訴記者說,“還是搬下大山好,我們村有人沒搬下來,看到我們好了,他們也都想搬下來。”
2017年,昭覺縣計劃易地扶貧搬遷1427戶5737人,這個數字預示著將有更多的“吉巴約古”搬下大山,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完)
?
相關鏈接:
捐贈古墓石構件村民獲獎勵 疑似出自清代王爺墳?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