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資產”變“活資金”率先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瓊中用金融活水“貸”動農戶脫貧致富
作為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瓊中各鄉鎮農民的住房條件普遍較差。自2014年底開始,瓊中在全省率先嘗試以農房抵押貸款扶持農民建房、發展生產,讓農民手里的“死資產”通過不斷推進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變成金燦燦的“活資金”。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夢瑤
“按揭”貸款建新房貧困戶圓安居夢
農民住進一套90平方米的新式民居,要花多少錢?在瓊中灣嶺鎮大邊村,村民王萬啟笑呵呵地向記者伸出了4個手指頭,“才4.8萬元!”2014年底,大邊村被納入瓊中整村推進重點建設村莊,采取“小額信貸(政府貼息)+農戶自籌+危房改造資金”方式,率先在全省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王萬啟用自家宅基地上的農房作抵押,向銀行貸款4.8萬元,蓋起了一棟農家小樓。
因缺少擔保抵押品,長期以來農民的貸款需求很難得到滿足。“用農民的房子來抵押貸款,過去在政策和法律上是不允許的,這讓農民家中最大的一塊資產變成了‘死錢’。”據瓊中金融辦主任關遠大介紹,該縣在實行林權抵押貸款基礎上,采取“小額信貸(政府貼息)+農戶自籌+危房改造資金”方式,探索建立起農民住房財產權“大邊村”模式,即政府幫助農民辦理房產證,通過抵押住房給銀行獲得貸款,農戶最高可享受10萬元以下的8年政府貼息貸款,極大減輕了還貸壓力。
由于先行先試效果明顯,瓊中于2015年被列為全國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縣之一。截至目前,瓊中已累計向3230戶農戶發放農房抵押貸款13111.4萬元,讓農民圓了安居夢。
“死資產”變“活資金”
“貸”動村民招金攬銀
自從靠養豬脫了貧,瓊中中平鎮大坡村委會丁架坡村村民王啟旭便籌劃著成立養豬專業合作社,可發展資金不足讓他犯了難。翻開瓊中建檔立卡數據庫,記者了解到,2017年該縣共有3883戶貧困戶,其中因缺資金致貧的比例高達37.65%,可見缺少資金成了脫貧路上的最大攔路虎。
如今在瓊中,農民手里的“紅本本”除了可以貸款蓋房子,還能為產業扶貧引來源源“金融活水”。
由于資金有限,瓊中野蕉養雞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很多基礎設施都是“半拉子”,甚至欠下飼料店一筆錢,讓合作社負責人卓善趙滿臉愁容。這時,村干部符開榮為合作社帶來好消息:“政府有新政策,只要是為貧困戶脫貧的農業項目,貸款全額貼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卓善趙向銀行提交了貸款申請,不到一個星期,貸款就發放到位了。“只用了兩年時間,合作社就把貸款還清了,心頭的一塊大石頭總算落下來了。”卓善趙說。
目前,瓊中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融資主要面向村民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主要用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漁業、農副產品加工等涉農產業化項目,讓沉睡在農村的一大批“不動產”被喚醒,助力村民招金攬銀。“拿到農房抵押的4.8萬貸款后,其中2.5萬元用來蓋了新房,剩下的錢用來養黃牛、養泥鰍,一年下來就賺了6000多塊錢。”嘗到有活錢的甜頭后,大邊村村民王梅花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而同村村民王文發也正琢磨著用住房抵押貸款買幾頭黃牛回來飼養。
?
相關鏈接:
瓊中入選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初步名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