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區一二級道路全機掃 平均每村保潔員超10名
海口城鄉環境愈加潔凈美麗
海口環衛工人用勤勞的雙手潔凈著城鄉環境。 本報記者 李傳華 攝
14日,龍馬環衛公司全員上崗,機清掃、人保潔,保障所負責的龍華轄區內環境衛生干凈整潔。在海墾路,一陣風起,路上出現幾處“白漂”,正巡查至此的一名環衛工人馬上將其撿拾……環境衛生作為“雙創”工作一項重要內容,海口各級環衛部門通過完善機制,用“繡花”精神大力加強整治美麗城鄉,城鄉環境衛生質量和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建成區環衛一體化PPP全覆蓋
2016年4月20日,美蘭區環衛PPP一體化項目簽約,標志著海口建成區實現了環衛一體化PPP模式全覆蓋管理,成為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一種有益嘗試和城市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的示范樣本。實行環衛一體化PPP項目改革以來,市、區部門從過去的“干管不分”, 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窘境,轉變為現在的管干分離,對環衛作業質量進行監督管理和考核評估。
去年4月20日起,全市5313條道路、總面積5314萬平方米;水域岸線646.43公里,總面積4363萬平方米,全部納入環衛PPP企業管理,實現了全覆蓋管理。
市環衛局一位負責人表示,PPP項目企業進駐后,市環衛局督促各企業嚴格按照特許經營協議的要求,加大設備投入,大幅提高機械化作業率,新增機掃車、清運車、護欄清洗車等一大批設備,“洗、掃、沖、吸、吹、干”一體化的環衛作業模式,使作業效率明顯提升,目前全市機械化作業率已達70%以上,而建成區一、二級道路的機掃率已達到100%。特別是隨著“雙創”的深入推進,海口逐漸淘汰了環衛手推車,全部采用電動保潔車進行快速保潔,電動保潔車數量達到近3000輛。機械化程度提高后,大量人員轉入背街小巷、“三無小區”進行環衛保潔作業。PPP企業不斷增加環衛機械化設備的投入,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作業方式,既減輕了環衛工人的勞動強度,又提高了道路清潔保潔效率,較短時間內提升了城市環境衛生質量和管理水平,使城市變得更加潔凈、美麗。
平均每村擁有10名以上保潔員
日前,記者隨同市環衛局相關檢查組前往我市多個鄉鎮看到,每鎮都建有大型環衛站,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運營管理,服務農村環衛,特別是治理生活垃圾作用非凡。在每個村,幾乎都能看到環衛工人的身影。
市環衛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前些年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和薄弱環節。為此,海口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列為全市環衛工作的重中之重,頻放大招,改變了農村環境面貌,提升了農村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數。
據介紹,海口積極推進環衛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活垃圾管理長效機制初步形成。目前,22個鎮日產生活垃圾約500噸。為做好鎮、村衛生保潔工作,我市進一步完善鎮級環衛機構,充實保潔人員。全市除城西鎮、海秀鎮衛生納入城區管理外,其余的20個鎮都建有環衛站,配備保潔人員1009名。在農村按照每500人口配1名保潔員的比例標準,以行政村為單位,配備保潔人員2421名,平均每個行政村擁有保潔員10名以上。鎮有環衛站、村有保潔員、道路有人掃、垃圾有人收的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初步形成。目前,建成農村小型生活垃圾收集站47座,配備各類垃圾運輸車217臺,清掃車35臺,各類保潔車1040輛。
農村環衛作業“試水”市場化運作,去年下半年,龍華區新坡、龍橋、龍泉、遵譚等四個鎮推行環衛PPP。農村衛生管理市場化、企業化、專業化走在全市的前列。今年春節前,龍馬環衛公司正式接管。公司增派足夠的人力、機械設備投入鄉鎮,加強完善鄉鎮環衛管理體系,促使鄉鎮環境衛生工作盡早步入標準化、常態化、精細化,四個鎮環境面貌很快悄然變化。秀英區積極推行農村垃圾治理全覆蓋管理,積極探索農村環衛作業市場化運作模式,在道路清掃、生活垃圾收運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各鎮村環衛管理基本做到無縫對接。同時,將環境治理與服務向全國農墾系統農場改居的試點東昌居、紅明居、三江居延伸,市環衛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爭取把三個居環境衛生管理工作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的示范點。
記者李傳華
(海口網9月15日訊)
?
相關鏈接:
海口市環衛局:成立500人應急保障隊伍防垃圾積壓?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