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然玉
去年年底,北京市啟動了交強險電子保單試點,為在京車主購買車險提供了方便。然而北京新規中“不需再將綠色的交強險標志張貼在汽車風擋玻璃右上角”的便民之舉在全國其他城市還未獲得普遍認可。近日多名車主向記者反映稱,自己雖然攜帶了打印的電子保單,但依然被外地交警以“未張貼車險標志”為由開具罰單。保險行業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8月30日,已有34位北京車主因此被外地交警查處。
一邊是先行先試的交強險電子保單,另一邊則是照章辦事的地方路面交通執法,身處夾縫中間的北京車主們,可說是左右為難。實在很難想象,在一個成熟的現代法治社會,公共規則的設計與執行,還會存在如此戲劇性的一幕。
評價此事,很多人下意識斷定,“北京的地方規定,并不能取代全國的通行法律”,認為外地交警依法開罰單并無不妥。可需要厘清的是,北京啟動的交強險電子保單試點,自一開始就獲得了公安部交管局的認可和支持。這表明,此番改革試驗業已獲行政主管部門“放行”,理應在全國范圍內具備合法性。只是很遺憾,這一批準、授權的過程,卻并未以一種制式化、標準化的方式在交管系統內部加以確認并周知。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此輪交強險改革,自始至終都是由當地的保監局推動。在整個進程中,交管部門更多只是充當知會、溝通和尋求支持的對象,而并不是作為“改革”的聯合發起方。這一角色分工決定了,主要起“配合”作用的交管部門,并沒有太多的動力和精力,來未雨綢繆地提前介入和積極引導這場便民改革。圍繞交強險電子保單試點所引發的一系列“不適”,表面看來是部門之間信息不對稱、協調不力的結果,可究其根本,還是在于此項改革的方法存在缺陷。
交強險電子保單試點,看似只是保險行業的業務微調,可是其卻涉及到“特殊授權”與固有法律的兼容問題,涉及到了行業實踐與交通執法相互適應的問題。
所有這一切都決定了,諸如此類的改革,必須充分兼顧各方職責,并事前就給出一套完備的協調解決方案。惟有慎之又慎,同時保持足夠的耐心和策略,方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就此而言,北京保險行業動輒簡單取消“紙質交強險標志”,甚至允諾“給被罰車主相應經濟補助”似乎都顯得稍欠考慮。
任何一項公共改革,都是一個規則再調適的過程,也都是一個利益再平衡的過程。對交強險電子保單試點來說,必須對此有清晰的認識和準備,如此才可避免規則打架、車主遭殃的尷尬。(然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