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昌俊
足不出戶輕點手機,大概十幾分鐘后一份熱騰騰的美食便擺在了面前。近兩年,隨著外賣行業迅速發展,不斷增長的外賣垃圾潛伏的生態隱患引發擔憂。外賣平臺、商家能否從源頭控制餐盒材質及數量?巨量的外賣垃圾又該如何處理?近日,半月談以《外賣井噴!天量“用塑”考問“限塑”》為標題報道了在上海、廣東、吉林、湖南等地的調研,已施行九年的“限塑令”效果堪憂,情況不容樂觀。目前市場上餐盒材質主要為PP5(聚丙烯),這類材料雖然有無毒害、耐高溫等優點,但其不可降解的特點卻引出了垃圾處理難題。
首先必須承認,任何一種生產消費行為都難免產生副產品和“環境成本”,過去在超市購物是白色塑料袋,現在購買外賣是塑料餐盒。有成本是可以預期的,關鍵是這種“成本”是否能夠被有效控制,能否實現生活便利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平衡。若僅僅以“環保”之名,就徹底否認某一消費行為乃至這一行業的存在必要性,無疑是矯枉過正。
從媒體調查看,目前外賣行業所使用的餐盒,主要面臨著回收難的困境,且大量不可降解餐盒的使用,后續的處理是大難題。所以,目前根本的問題是,如何從公共的角度,來實現餐盒從使用到回收再到最終處理的一致環保。餐盒的使用缺乏具體標準,這是當前最大的制度漏洞。但僅僅出臺一紙規定,要求所有的外賣餐飲都使用可降解的餐盒,就能解決問題嗎?顯然沒那么簡單。
一方面,可降解餐盒價格較高,若要求統一使用,首先牽涉到成本分擔的問題。從直接成本看,可降解餐盒的成本當然只能由消費者來承擔,但這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從成本共擔出發,不妨引入平衡機制。比如,使用可降解餐盒,雖然意味著前期投入較高,但后期的回收成本是否下降了?在這個角度,是否可以對使用可降解餐盒方提供適當的補助,將回收環節省下的成本來補貼前期使用環節的投入?以形成一種合理的環保成本共擔機制?
另一方面,使用可降解餐盒也不意味著無需分類、回收。而這恰恰是目前最大的薄弱環節所在。一說到垃圾分類,人們立馬聯想到日本的例子,但這種模式是建立在國民素養與長期的訓練之上而形成的,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且這一模式后端的成本往往在討論中被掩蓋了。所以,綜合考量,像歐洲通過政府采取強制性的政策,對可再生資源的回收處理進行補貼,應該是眼下最值得借鑒的方式。目前,全國多個城市都出臺垃圾分類的條例,應是個實施的契機。
另外,考慮到外賣餐盒垃圾本身的特點,由于其相對更容易分辨、分類,可考慮設立專門的外賣垃圾回收系統。這個系統可由政府、外賣平臺、餐飲店、訂餐者共同參與。比如,外賣垃圾回收的利潤較低,市場積極性不足,政府方面有必要對市場進行引導,提供相應的補貼;而對于在家訂餐,或者具備盛裝外賣食物條件的訂餐者,外賣平臺可通過設立價格協調機制,倡導訂餐者引導使用非一次性餐盒送餐;而在外賣使用量大的區域,可嘗試設置專門的外賣垃圾回收點,便于后期的專門回收。
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是要認識到,只有外在的政策、標準普及和利益協調做到位了,才能避免環境問題淪為“公地悲劇”。當然,這一工作和系統性建設,必須有賴于關涉主體的共謀共建,實現各方利益與環保效應、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最佳平衡。比如,相關公共部門,應把提供和引導建立一個健全的垃圾回收系統,作為對網絡外賣這一新興業態的支持;而外賣平臺則應強化環保概念與責任,提前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引導,避免行業本身被貫上“不環保”的污名;訂餐者也可以有意識減少使用不必要的一次性餐具等等。(朱昌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