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天放
中秋臨近,月餅作為最具時令性的食物,早已在各大超市、酒店、甜品店以及網絡平臺等上市。記者走訪發現,月餅按照用途被分為兩個種類:一是送禮用的,二是自吃的。禮盒月餅今年呈現一個特點——跨界,很多原本非月餅甚至非食品領域的企業開始開發月餅,而自吃市場則更追求口味和性價比,除了流心月餅、鮮肉月餅、蛋黃酥等網紅產品,傳統的菜市場自制月餅也頗有市場。因原材料價格上漲,部分月餅提價在10%左右。(9月19日《揚子晚報》)
每年中秋節,月餅必是當仁不讓的主角,而借機在月餅身上大做文章,使自己賺得盆滿缽滿,就令月餅生產商家們費勁心思。報道中的“跨界月餅”成為新網紅就是生動一例:故宮月餅、迪士尼月餅,連流心和鮮肉都成了“網紅”月餅,且還越賣越貴。只要貼上一個標簽,月餅的身價就上漲,也不管那標簽與中秋節沾不沾邊。
商家絞盡腦汁搞創意,本無可厚非,商人以盈利為目的,其創意能否被市場接受,月餅價格是漲是跌,主要靠市場這只“手”去調節。除非到了不可控地步,才會由行政權力出面干預。而且,只要價格屬于正常波動,不是惡意漲價,就是在許可范圍內。把月餅市場搞得豐富一些,月餅的花樣更多一些,使節日更具魅力,無論對消費者還是商家來說,都是雙贏。
然而,對月餅的創意內容,也要有所警覺。故宮月餅、迪士尼月餅之類,里面并沒有多少與中秋相關的內容,卻也看不出多少負面。而像流心和鮮肉這類有些搞笑的月餅,雖然沒有越過公序良俗的界限。但無論是故宮賣的“皇家”系列月餅,迪士尼公園推出的各類經典卡通形象,還是“同道大叔”與中華老字號合作推出“傾星物語”星座月餅等,看起來似乎都少了一些與中秋有關的“文化元素”。
月餅一直是中秋節的主角,而月餅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象征。循環往復的民俗模式,既是約束我們的行為規范,也是將我們連結為一個文化群體的紐帶,更是相互認同的重要文化元素,使我們有一種文化歸屬感,使我們的精神不會失去某種必需依托,使我們活得踏實、充盈,能感到生活的意義。而月餅,正是這樣一種民俗模式。月餅,本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祭祀月神后,月餅就成為一種美食沿傳下來,逐漸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擺脫祭祀的節令食品后,月餅就上了親友團聚的餐桌。而此時,月餅的象征意義變成了“團圓”,成為一種節日象征符號,變成感情寄托的文化消費品了。
因此,與月餅的象征意義沒多大關系甚至毫不搭界的某些“跨界月餅”,除了暫時能吸引一部分消費者的眼球外,對中秋節的文化貢獻并沒有多少。雖然中華大地廣袤豐饒,各地、各民族的習俗千差萬別,歡度中秋節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賞月、賞桂花、飲花酒、猜謎、燃燈、玩花燈等不一定適合于所有地區的人,但唯獨吃月餅,幾乎在哪兒都一樣。中秋節吃月餅,更多是在烘托一種文化氛圍,充滿著對團圓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可見,目前的月餅生產廠家,還缺乏必要的對中秋月餅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和敬畏。把月餅做得時髦很容易,但如果把月餅做得更有文化,并非易事。每過一次過傳統節日,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展示,也是一次傳統文化教育課堂。中秋節文化內涵豐富,就看能否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無更深的理解和尊重。由此,“跨界月餅”靠市場,“文化月餅”更金貴。只有在傳統節日中增強對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才能使節日充滿溫馨、樂趣、意義,并以厚重的節日文化清流滋養心靈,也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永遠熠熠生輝。
楊凡、趙國徽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網上投稿;請關注齊魯時評官方微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