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和普查公報新聞發布會。記者 陳望 攝
9月21日,記者從海南省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和普查公報新聞發布會獲悉,海南省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工作歷經3年多完成,普查范圍為海南省19個市縣。據了解,此次普查成果為海南省總體規劃的編制提供了詳實可靠的基礎數據參考。
海南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3年多完成
地理國情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了解國情、把握國勢、制定國策的基礎性工作。為全面掌握我國地理國情現狀,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2013年2月2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工作的通知》,部署開展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工作。
2013年7月26日,海南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成立海南省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領導小組的通知》,成立了由副省長任組長,23個廳局組成的海南省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負責普查工作的組織和領導,海南普查工作進入實施階段。在省普查領導小組的正確領導和各廳局的大力支持下,省普查辦的精心組織,共投入400余普查人員,經過3年多的不懈努力,完成海南省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工作。
普查范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內容涉及《地理國情普查內容與指標》中的10個一級類、54個二級類和125個三級類。普查對象為普查范圍內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況,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等的類別、位置、范圍、面積等地理信息及其空間分布狀況;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況,包括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鐵路與道路、居民地與設施、地理單元等的類別、位置、范圍、面積等地理信息及其空間分布現狀。
根據普查目標,遵循“所見即所得”的地表覆蓋分類基本原則,省國情普查完成普查范圍內的地表和人文地理要素信息采集工作,共采集地表覆蓋圖斑196.5萬個,地理國情要素88.2萬條,解譯樣本3.2萬個;完成了基本統計分析及地理國情普查圖制作工作;建成了地理國情普查成果數據庫,數據量達2.63TB;持續推進地理國情監測與成果應用工作,形成省國情普查標準規范體系及工作機制。
海南大部分屬于低海拔地區 儋州橡膠園最大
據了解,此次普查數據截止為2015年6月30日。本次普查查清了海南普查區內各類地形地貌的面積和空間分布,其中,海拔1000米以下占98.89%,海拔1000米以上占1.11%。除個別山地外,海南大部分屬于低海拔地區,且海拔在100米以下的超過一半,占50.13%。0°~5°坡度帶占海南普查區面積的53.31%,5°~15°坡度帶占21.53%,15°~25°坡度帶占15.42%,25°~35°坡度帶占7.78%,35°以上坡度帶占1.96%。平原、臺地、丘陵、山地面積分別占普查區面積的13.52%、44.45%、13.10%和28.93%。
本次普查查清了水田、旱地、果園、茶園、桑園、橡膠園、苗圃、花圃以及其他經濟苗木9類種植土地的面積構成和空間分布,總面積為16836.04平方千米。其中,橡膠園7865.74平方千米,占普查區種植土地面積的46.72%,主要分布在儋州、瓊中、白沙、澄邁等市縣,儋州市面積最大,為1338.30平方千米。
海口紅樹林面積最大 文昌椰子面積最大
本次普查查清了喬木林、灌木林、喬灌混合林、竹林、疏林、綠化林地、人工幼林、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9類林草覆蓋面積構成和空間分布,總面積為14075.85平方千米,其中,喬木林面積最大,為10024.46平方千米,占林草覆蓋面積的71.22%。
本次普查結合海南省地域特點,查清了紅樹林、青皮林、檳榔、椰子的面積構成和空間分布。其中,紅樹林面積為43.36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臨高、澄邁等市縣,海口市面積最大,為16.48平方千米。青皮林面積為3.44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萬寧市。檳榔面積為1558.07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萬寧、瓊海、瓊中、定安等市縣,萬寧市面積最大,為362.26平方千米。椰子面積為223.05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文昌、瓊海、萬寧、陵水等市縣,文昌市面積最大,為93.71平方千米。
南渡江為最長的河流 松濤水庫為最大水庫
本次普查查清了普查區水域覆蓋的構成及空間分布。海南省河流總長度為22397.97千米,水渠總長度為10687.26千米,水庫總面積為607.70平方千米,坑塘總面積為520.63平方千米,湖泊總面積為8.32平方千米,其中,南渡江為最長的河流,長度為360.22千米。松濤水庫為海南省最大水庫,面積為110.47平方千米,其中,儋州境內95.97平方千米,白沙境內14.34平方千米,瓊中境內0.16平方千米。
本次普查查清了普查區荒漠與裸露地的類別、面積、構成及空間分布。普查區荒漠與裸露地總面積為76.22平方千米,其中,沙質地表面積52.82平千米,占荒漠與裸露地的69.30%。
普查呈現四大特點 提供基礎數據參考
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朱華友介紹,普查成果客觀反映了海南資源環境的本底狀況,凸顯了海南擁有“全國最好的生態環境”這一獨特優勢。本次普查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全面,普查區陸地國土實現無縫隙全覆蓋;二是真實,遵循“所見即所得”原則,如實反映客觀情況;三是精細,普查最小圖斑對應面積為200平方米,即使籃球場大小的一塊綠地,都能統計出來;四是系統,在查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間分布狀況的基礎上,分析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朱華友認為,在海南“多規合一”工作中,“精、細、準”的普查成果為海南省總體規劃的編制提供了詳實可靠的基礎數據參考,為科學描繪“一張藍圖”提供了直觀準確的基礎底圖,為各類空間規劃的協同協調與矛盾化解提供真實客觀的現狀數據,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各市縣、相關部門和單位的一致認同。
?
相關鏈接:
海南啟動地理國情普查 年內對北部8市縣完成監測?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