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堂吉偉德
直播技巧、如何錄小視頻上熱門,這些生活中的娛樂項目,現在卻走進了一所高校課堂。近日,重慶工程學院開設“網紅學院”一事引發關注。9月20日,重慶工程學院回應記者稱,“網紅學院”既不是獨立學院,也不是具體專業,而是學校與企業進行“校企共建”的一個培訓項目,目前已有19名學生參與,由企業提供培訓老師和實踐機會,學校提供場地和設備,學生憑自愿參與,旨在解決一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9月21日《北京青年報》)
設立網紅學院,絕對是極其前衛和時尚之事,不過一旦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結合起來,引發爭議也在所難免。反對者認為的理由有三,一是設立專業有其為嚴格的程序,比如多方論證和報請批準,而不能隨意設之;二是網紅的定位還相當模糊,教育的基礎體系不完善;三是網紅作為一種新興現象,目前還沒有相對應的教育支撐體系,網紅式教育容易陷入誤區,成為功利而浮躁的注腳。
很顯然,對于網紅學院的開設,此等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有先入為主的取向失位。首先,恰如學校所解釋,“網紅學院”非獨立學院,網紅也非具體專業,有點類似于職業培訓式的體驗,屬于對接市場的培訓班項目,嘗試性的意圖異常明顯;其次,此項目的最大優點在于“校企共建”,由學校提供師資與教材,對學員進行培訓,而由企業提供實習場地和就業通道來進行實踐,由之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用意。再次,高校專業的設置也好,技能式培訓的開展也罷,都離不開創新與嘗試去總結,從而與市場真正實現無縫對接,讓高等教育或者職能培訓圍繞市場轉,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又能為市場培養緊缺的新興人才。
高校專業有冷有熱,有新有舊,實現新陳代謝式的替代與嘗試,本身也是與時俱進發展的需要。一些基礎性學課當然需要“延續傳統”和“成為經典”,然而也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而不考慮環境因素,比如相對偏冷的專業和需求量不大的專業,就必須進行調整,無論其經歷了多么繁榮的歲月,也終將被時代所淘汰,諸如詩意化和浪漫化的文學專業,則選擇者已寥寥無幾。
2011年,浙江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生僅3人,卻依然被浙江大學哲學系系主任董萍教授評為“哲學系的勝利”。而之前爬樹課、生死課、三國殺等新潮專業的興起,亦被視為對傳統課程的沖擊,不僅是一場娛樂體驗,創新的培養方法、轉變的教育重心,還讓人們再次審視習以為常的授課模式和教學理念。
“網紅學院”的沉渣泛起有同樣的況味,恰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設選修課《探索三國:中國經典小說與“三國殺”桌游》,屬于高等教育在探索創新中的自我嘗試。在德國,據統計,中學畢業后能上大學的人群中,只有26%選擇上大學。盡管大學免費,并可以自由地選擇專業和學校,但58%以上的學生都選擇上德國的職業院校或者??茖W校。
在其完善的保障和培訓體系中,校企共建無疑是賴以生存的基礎,教育企業是實施職業教育的主體,在約3年的職業初級教育中,受教育者每周須接受3—4天的企業實訓,余下的1-2天到職業學校學習文化和基礎理論知識。這種“雙元制”避免了高等教育與市場的脫節,使自己成為置身世外的孤島。
時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呈現出結構性問題,一方面是大量的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史上最難就業”的成色越來越足;另一方面企業又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回爐深造”的趨勢越發明顯。究其原因,皆在于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供需之間無以實現有效對接。因而,“企業委托、學校培訓、雙向互動和雙元運行”的機制,則成為高校教育的未來之路。
拋開“網紅”的特定性而言,“校企合作”的培訓模式才是真正值得稱道的地方。糾結于“網紅”的專業屬性,就會屏蔽制度創新與嘗試的本質,出現認知上的偏差,并帶來模式嘗試和內核創新的偏見。如此,才是高等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難以承受之重。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