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吊瓶送快遞”“送貨途中暈倒”“被客戶毆打”……快遞小哥的遭遇引發公眾同情的目光,也給快遞員貼上了“疲于奔命”“負重前行”的標簽。我國快遞規模世界第一,與行業發展不匹配的是,服務千家萬戶的快遞小哥缺乏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尊重。
現在的人已不再隨便打電話了,要是陌生電話找你,多半是推銷員,要不就是快遞小哥。我們在家里下單,等著貨物上門,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知道千里之外的貨物是如何“跑”到自己家的。哪怕見快遞小哥的機會比見自己的父母還要多,大多數人對這一群體也沒有多少了解。當讀到“打著吊瓶送快遞”的新聞,許多人可能很不理解:不就送個快遞嗎,用得著這么拼?
快遞小哥從一個幽默風趣、充滿陽光的形象,一步步沾染上悲情色彩,并非“自毀形象”博同情。先從大數據看全國每天的包裹量——報告統計,2016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到312.8億件(2015年為206.7億件)。對于一線城市快遞員來說,人均每天送出100多件快遞,與100多個客戶打交道。試問,你每天和多少人打交道?
再看電商平臺、快遞企業在“快”字上的極致追求——2016年,菜鳥聯盟陸續推出當日達、次日達、預約配送、夜間配送、送貨上門、開箱驗貨、上門取退等業務。同年,某電商平臺在春節物流不打烊的基礎上,還在一線城市試水“90分鐘急速達”業務。送達時間的每一次壓縮,都是給快遞小哥的再一次加壓。“打著吊瓶送快遞”多半也是無奈,并非完全為了收入。
再就是內部管理粗放,罰款成了不二法門。有的快遞企業以罰代管,總部罰省區、省區罰分部、分部罰網點,“板子”最后幾乎都落到快遞小哥身上。只要有客戶投訴,不管是不是快遞小哥的責任,都免不了一罰。快遞企業重視用戶體驗固然是好事,不過不問青紅皂白地罰款,既不公平也會挫傷快遞小哥從業積極性。根據《全國社會化電商物流從業人員研究報告》,電商物流是流動性較大的行業,不到一年就有45%的人離職,能干滿3年的只有15%。
讓網購更和諧,讓行業更健康,社會有必要關注快遞小哥的生存狀態,由里到外給這一群體減壓。面對行業痼疾,有些確實需要反思,別的不說,就一“快”字——用戶真的那么在乎速度嗎?它是企業唯一的競爭力嗎?值得商榷。作為用戶,我們對快遞小哥多一分寬容,就是多一分關愛,最終“你好我好大家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