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養牛致富,帶動鄉親增收
90后“牛倌”李達寬
李達寬返鄉創業養牛,年收入預計達300萬元,并帶動周邊村民致富增收。記者 程范淦 通訊員 王家專 攝
澄邁人物
在澄邁縣金江鎮山口村一座養殖基地里,竹林下、小溪旁,一頭頭摩拉水牛正懶洋洋地躺在地上休憩。而一旁的90后“牛倌”李達寬卻忙個不停:提桶倒水、增添草料、清理糞便……這樣的工作,李達寬已經重復做了3年多,雖然衣衫無數次被汗水浸透,皮膚也被曬得黝黑,可他卻樂在其中,“今年,我靠養牛已經掙了100多萬元,預計到年底,還能再掙上200萬元。”
出生在澄邁縣金江鎮善井村的李達寬話不多,卻是個實實在在的“行動派”。2014年臨近畢業時,他和大學同窗擬定的創業計劃書獲學校認可,得到了一筆1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待資金到手后,他馬上回到澄邁扎圍欄、搭棚子、買種牛,當起了“牛倌”。
幸運的是,李達寬的初次嘗試獲得了村里人的認可,善井村委會決定免費提供160畝土地供他創業,一年后再收取租金。“在校時幾次社會實踐,讓我看到了摩拉水牛的高價值,可動手創業一個月后,我才發現這種牛需要兩三年才能出欄,資金回籠太慢。”李達寬馬上想到,可以發展養雞、養鵝等產業“以短養長”,隨后便四處籌款購置了浙東鵝、文昌雞種苗開始養殖。
看著雞、鵝一天天長大,“第一桶金”即將到手,命運卻給了李達寬一次迎頭痛擊。“2014年7月,我還在學校參加畢業考試,臺風‘威馬遜’席卷而來,給我的養殖場造成了30多萬元損失。”李達寬說,這次打擊并沒有讓他自怨自艾、一蹶不振,“因為我發現,臺風過后,許多大型養殖場需要補貨出單,提出的收購價都很高,我便找到他們,將手里剩余的存貨售出了20多萬元。”
這筆錢讓李達寬暫時挺過了這一難關,而澄邁縣于當年8月發放給他的8萬元返鄉大學生創業扶持資金,則為他“東山再起”添了一把柴、助了一把力。“靠著這些資金,我又購置了一批澄邁福牛、黃牛以及黑山羊等,銷量都不錯,創業之路也自此逐漸明朗了起來。”
李達寬雖然寡言少語,但產品會為他“說話”。他利用自己學習的畜牧養殖技術,將摩拉水牛和本地黃牛雜交,培育出了生長速度更快、個頭更大的種牛,吸引了許多縣外的養殖企業、養殖戶前來購買。同時,他利用優質種牛為周邊農戶家的母牛配種,待生出的小牛成長至6個月大后,再用高于市面價格10%的價格購回,育肥后銷給其他養殖場。
“現在,我養殖的摩拉水牛每頭平均售價將近4萬元,澄邁福牛的平均售價也超過3萬元。”李達寬笑著告訴記者,如今除了自己搬遷到山口村的養殖場,僅家鄉善井村周邊的農戶便養了80多頭牛,去年的總收入將近400萬元。善井村村民李達豐去年掙了10萬元,他逢人就說,“多虧這個年輕人給我們帶來了新種苗、新技術!”
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來,李達寬已經為澄邁、儋州、文昌、五指山等市縣共30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送去了自己培育的優質種牛、種豬、種羊、雞苗、鵝苗,并通過技術扶持等方式對貧困戶進行幫扶。“飲水思源,家鄉給了我這片創業沃土,我也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家鄉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李達寬說。
?
相關鏈接:
湖南張家界:學習織錦技藝?旅游增收致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