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叫、打鬧、騷擾鄰居……人們在公共場所難免會碰到這樣的“熊孩子”。
面對“熊孩子”,有的家長在公共場所“反應過度”大聲斥責;有的家長則完全不作為,一副“孩子做什么都行、都得讓著”的樣子。在公共場所到底該怎么對待“熊孩子”呢?(9月19日 《北京晚報》)
“‘熊孩子’背后必有‘熊家長’”。此話雖然太過絕對,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人之初,性本善”。其實孩子天性并不壞,沒有一個孩子出生時就具“熊性”,很多的壞習慣都是后天養成的。“熊孩子”的出現其實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每個“熊孩子”的身后都站著不稱職的父母,要么是過度溺愛,要么是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大聲責斥,極端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養成“熊性”。因此,家長必須提高自己的素養,才能夠成為孩子的一個合格人生導師。
作為家長,在孩子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要起到表率作用,要律人,還需律己,身教勝于言傳。平時,家長在要求孩子文明守禮的同時,自己也要做到。如果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行為,要及時教育糾正,不可因為疼愛孩子而舍不得教育,要知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的愛是要為孩子的長遠發展考慮的。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對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家長首先要把孩子教好,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如果父母為孩子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孩子的道德成長之路就不會偏移。家長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孩子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那么,孩子的道德成長之路就不會偏移。(林雁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