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復辦的瓊崖抗日公學舊址。
1945年瓊崖公學在南豐墟時,瓊縱后勤部和公學副校長符振中居住樓舊址。
文記者傅人意
“一!二!三!四!”每天天蒙蒙亮,當起床號聲一響,十幾分鐘內,一群斗志昂揚的年輕人便迅速跑到操場集合開始早操,“嚓嚓嚓”的腳步聲堅定而有力量,時而還伴著豪邁的歌聲,讓山腳下的日寇心悸不安。
這是77年前,每天清晨在瓊崖抗日公學的操場上都能見到的一幕。那一年,瓊崖抗日公學在澄邁美合抗日根據地宣告成立,來自瓊崖各地的革命青年抱著抗日救亡、保家衛國的共同志愿,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這所革命的大熔爐里,爭做救國救民的先鋒者。
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員邢詒孔認為,瓊崖抗日公學是一所“抗大式”的學校,為瓊崖地區培養了一批骨干,對抗日戰爭的深入以至日后革命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少同志從公學畢業后,奔赴各個崗位,成為各方面的骨干。其中一些人為抗日救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對瓊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以“抗大”教育方針確立辦學方向
從“九一八事變”起,日本帝國主義便肆無忌憚地侵略我國東北三省,繼而興師南下。1939年2月10日凌晨,數千名日軍在位于海口西北角的原瓊山縣天尾港強行登陸,開始了對海南島長達6年的統治和掠奪。
瓊崖抗日公學就在彌漫的戰火中誕生。
1940年,隨著抗日戰爭的深入開展,中共瓊崖特委和獨立總隊深感革命干部力量不足,亟需培養一批軍事骨干和地方干部指導各地抗戰工作。
在美合抗日根據地建設初具規模后,瓊崖特委根據黨中央關于“開辦大規模干部學校”的指示,培養一批黨政軍干部,以滿足長期抗戰需要。在繼續辦好隨營軍政訓練班和開辦黨校的同時,1940年7月,以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為楷模,在美合抗日根據地創辦了瓊崖抗日公學。
據瓊崖抗日公學學員劉英豪回憶,1940年剛讀完小學的他,為響應地方黨組織號召,報名投考瓊崖抗日公學。經過嚴格的口試、筆試和體檢合格后,被錄取進瓊崖抗日公學,入校后,被分配到初級甲班。
瓊崖抗日公學政治輔導員羅文洪對開學當天的情景也記憶猶新:1940年7月,海南島酷熱難耐,他頂著火辣辣的太陽來到瓊崖抗日公學門口,只見迎面有個用竹排和木桿搭成的大牌樓,上方端端正正地寫著“瓊崖抗日公學”幾個大字,大門兩旁是竹篾編成的“墻”,上面寫著毛澤東主席為“抗大”題的八字校風“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這八個字確定了“抗大式”的教育方針和校風,也像指路明燈,照亮了瓊崖抗日公學辦學的方向。
特委領導兼課
學生因材施教
這個建在美合村側背,距離瓊崖特委和獨立總隊部有二三里路的新學校,曾是一片荊棘叢生、野獸出沒的荒蕪之地。
然而,在瓊崖抗日公學全體師生的努力下,荒地變成了一所初具規模的學校:屋頂用竹條夾著茅草綁扎而成,四周的墻壁用竹篾編制。教室寬敞整潔,桌板用木條和竹枝釘成。宿舍里,靠墻打著兩排相連的床鋪,整齊又實用。
從史料記載看來,當時學校的師資隊伍十分強大:由馮白駒兼任公學校長,史丹任副校長,政治處主任為王均,教務處主任為吳耀南,軍訓處主任為謝鳳池,總務處主任為符明經。培養對象是部隊的戰斗骨干、黨群干部和各地抗日青年。
“建校初期,由于缺乏教員,特委的領導還兼學校的課。馮白駒同志親自抽調一批軍政素質較好的干部,到公學任職當教員。比如,史丹同志、吳乾鵬同志都是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是馬列主義理論方面有較深造詣的教育專家,在公學實施政治領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保證教學和各項任務的完成,起了重要作用。”邢詒孔說。
公學第一期招收初級班、高級班、工農班和婦女班、兒童班,共有學員400多人。《中國共產黨海南歷史》(第一卷)一書記載,瓊崖抗日公學各個班分設班主任和隊長。班主任負責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隊長負責行政和生活管理工作。此外,還有專門負責學生軍事訓練的教官。
據瓊崖抗日公學學員馮繼志回憶,公學教學內容因班而異、因材施教、有主有從。“馮白駒同志和特委總部的領導同志經常到校給師生們作形勢報告,并經常與學員們促膝談心,勉勵其為抗日救國勤奮學習”。
馮繼志所說的因材施教在學員羅文洪的回憶中也得到體現。“當年,瓊崖抗日公學的教務處根據學員的文化水平,把具有高中水平的青年編入高級班,具有初中畢業水平的青年編入初級班,另外的工農學員則編入工農班,而婦女人數不多被編成一個婦女班。值得一提的是,還有15歲以下的‘紅小鬼’們被編入了兒童班。”羅文洪回憶。
瓊崖抗日公學師生之間、上下級之間,同樣建立了水乳交融、親密無間的革命同志關系。劉英豪回憶:“從學校的領導至班主任和教師,都沒有一點官架子……在日常生活中,師生們經常在一起學習,一起勞動,同睡一張連鋪床,同吃一鍋飯,及時交流思想感情。在這里,師生們的物質生活雖然很艱苦,但他們的精神營養卻非常豐富。”
學校三辦三停
培養千余名干部
瓊崖抗日公學辦了兩期,培養了學員600余人。第二期學員尚未畢業就因“美合事變”而中斷學習,學員分配到各地區部隊,投入艱苦的抗日戰爭。
據介紹,從1940年7月至1950年5月海南解放,由于戰爭環境的變化,學校曾三辦三停,具體可分為美合時期、阜龍時期、番陽時期,學校校址也隨之幾次變遷。
1945年6月18日,阜龍會議決定恢復瓊崖抗日公學。此期的培訓對象以培養工農干部為主,學校的教育方針和校風不變,課程安排仍然以學習政治課和軍事課為主,兼學文化課。后在國民黨反動派全面挑起瓊崖內戰的嚴重形勢下被迫停辦。
1948年,瓊崖區黨委在樂東番陽(今五指山番陽鎮)復辦瓊崖公學,至此,瓊崖抗日公學改名為瓊崖公學。當時樂東、保亭已經解放,形勢大好,主要設置少年班、婦女班、軍事班、干部班。
在曾擔任瓊崖公學校長的史丹看來,瓊崖公學創辦十年培養干部共1500余人,分布在海南黨政軍民各部門,在戰爭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城市和村莊,一切不同的方向,匯合到這塊溫暖而新鮮的地方。我們的意志受著鍛煉,我們的情緒受著激蕩,時刻前進是我們的理想……我們要跟著共產黨,走人民解放的戰場,把建設新瓊崖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無論在哪個時期,無論校址如何變更,正如瓊崖公學的這首校歌,學員們按照恒久傳唱的校歌精神,把自己培養成黨的兒女……
?
相關鏈接:
紀念椰子寨戰斗暨瓊崖縱隊誕生90周年創作展開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