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八年,在革命根據地內設立了紅軍醫院。圖為東會縣第四區紅軍醫院舊址——東興鄉嶺腳村。
紅軍醫務人員用香麻皮制成的繃帶。
瓊崖紅軍用的醫療器械和草鞋。
紅軍醫院因陋就簡,用椰子花蕾殼為傷員制作的洗涮盆。
文記者單憬崗
驅車從海榆東線由瓊海一路往南直到陵水,道路西側隨處可見茂密的森林。這片廣袤的土地曾是東路瓊崖紅軍戰斗的地方,也是隨軍轉戰的紅軍醫療隊伍活動的區域。至今,東部一些地區還流傳著用茄冬葉灰代替食鹽,治好傷員水腫病的故事。
1928年,輾轉戰斗在東部山區的瓊崖紅軍醫院食鹽極為短缺。《瓊崖紅醫》(《瓊島星火》第2期)一文稱,由于長期喝沒有食鹽的野菜湯,半數傷員和醫生護士患上水腫病,給治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見此情景,院長心情沉重。一天,他發現小路旁有一叢茄冬草,突然想起小時候草藥郎中講過,茄冬草的焦灰可以當鹽。于是,他們把茄冬葉曬干燒焦研成粉代替食鹽,煮野菜湯時撒上一把,盡管又苦又澀,但確有食鹽味。過了一段時間,水腫病逐漸好轉。經過一年多積極治療,10多位重傷員全部治愈重返戰場。
“瓊縱的醫療機構為恢復和保證部隊戰斗力,為最終取得勝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賴永生說,在那個物資極其匱乏的時代,瓊縱醫療機構醫生護士利用極為拮據的衛生資源,盡可能保障戰士們的健康,超水平地完成了戰傷疾病的救治任務。
前線救護隊
海岸嶺位于臨高和舍鎮與儋州和慶鎮交界處,曾以海岸嶺戰斗而聞名。如今這座山嶺已被郁郁蔥蔥的樹林所覆蓋,無法尋覓到當年戰場的遺存,唯有林間啾啾的鳥兒歡叫,讓人對這里的風光印象更為深刻。
1948年的春季攻勢作戰中,海岸嶺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戰。一位瓊縱醫務員在陣地上爬來爬去給傷員包扎,竹笠和藥袋都被子彈打穿了。突然,一顆迫擊炮彈打過來,一位戰士中彈倒下。醫務員飛快跑上去背起他就走,子彈“嗖嗖”地掠過頭頂,但醫務員毫不畏懼,終于把傷員背到嶺下治療。在這次激戰中,這位醫務員親手包扎搶救了27個傷員,受到上級表揚。
“在瓊縱的發展歷程中,醫務護理等工作絕大部分由女性負責。”賴永生說,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瓊縱女醫護在炮火中背著藥箱,沖到前線用生命搶救傷員,創造了許多扣人心弦的不平凡事跡。
戰時對傷員的救治,對于士氣的保持和戰事的勝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瓊縱高度重視前線救治工作。據《海南省志·衛生志》記載,瓊縱在抗戰中后期為加強對傷員的救治,組成了救護隊,負責前線戰傷救護。1942年初,“大水戰斗”激戰5天4夜,救護隊隊員堅守在前沿,組織群眾出色地完成了100多名傷員的救護任務。
解放戰爭時期瓊縱進一步組織火線救護隊,包括看護長1人、看護1人、衛生員3人,負責火線搶救,部隊傷員死亡率大大下降。l949年新盈戰斗中,傷員較多,救護隊、擔架隊在敵人的炮火中搶救了100多名傷員,順利地完成了轉移搶救任務。
流動醫務所
賴永生介紹說,抗戰后期隨著部隊組織機構逐步健全,瓊縱各支隊設有醫務所或隨軍醫療隊。這些戰地醫務所,因跟隨部隊經常搬家,被親切地稱為“流動醫務所”。
據《傷病員之家——介紹一個流動醫務所》(《瓊崖星火》第5期)一文記載,瓊縱四支隊的一個醫務所從1943年到海南解放曾搬家9次,該醫務所共有醫生、看護等12人,隨軍活動在瓊北和瓊西的山區。每到一個地方,全體醫護人員就割茅草、砍樹木、采野藤,蓋起一間間草寮。每逢刮風下雨滿地是水,醫護人員總是手拉手、背對背地支撐著草寮。一清早,醫護人員又活躍起來,有的做清潔,有的安置醫療器械,有的架起病床。
藥品沒有了,組織上派人化裝成百姓去海口、那大購買。醫護人員還經常上山采草藥加工,為傷病員治療;沒有火柴就鉆木取火;沒有棉花洗傷口,就用無毒樹皮敷上。看護人員常常深夜下山,發動群眾捐獻舊棉被,剝開洗凈曬干再消毒,捏成一個個棉球使用。
就這樣,這個醫務所先后接收傷病員117人,絕大部分被醫治好重返前線。這個醫務所一直堅持到海南島解放,被稱贊為“傷病員之家”。
據《海南省志·衛生志》記載,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這些戰地醫療所一般有隊長1人、指導員1人、衛生員和擔架隊15-20人,分4個組參加醫療工作。一是救護組,主要負責火線上搶救下來的傷員,組織檢查,進行止血、包扎、清創、抗休克等。二是分傷登記組,負責傷員填寫登記表,夾在傷員的口袋或臂上,并注意觀察傷情;三是護送組,任務為負責向后方醫院送重傷員,途中還要換藥、治療并負責路上的食宿;四是生活保障組,負責全隊傷員的警衛安全、生活保障工作。
后方醫院
從保亭縣城出發,裊裊青煙中,沿著蜿蜒山道行使20余公里到達什玲鎮八村地區,一條八村河養育著這里8個村莊的百姓。據海南史志網《八村后方醫院的建立》一文介紹,1947年底瓊縱三總隊挺進保亭,決定在八村地區組建后方醫院。因為這里地勢險要,地理位置隱蔽,是部隊理想的后方,有利于傷病員療養。
部隊進入八村后,邊宣傳邊發動當地黎族、苗族群眾支持后方醫院的組建,得到群眾的大力支持。群眾幫助砍木料、砍竹子、割茅草,把醫院房子一間一間地搭建起來。醫院共有病房11間,所有床位都是用竹片編織而成,醫院占地面積約4300平方米。
醫院總共有40多人,其中的醫務班除了給傷病員醫治護理外,還要爬山越嶺采草藥。因當時條件限制,缺少藥品,部隊傷病員治療有很多困難,實際治療中更多的是依靠草藥。草藥采回來后還要切藥、搗藥、曬藥、煮藥。平時接收的傷病員一般為10多人,多時有100多人。
八村后方醫院的設立,為瓊縱三總隊提供了醫療保障,傷病員得到了及時、妥善的醫治,身體得到盡快恢復,前線兵員有了保證,增強了部隊的戰斗力,為保亭的解放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據《海南省志·衛生志》記載,早在土地革命時期,瓊崖紅軍就有了相對成型的后方醫院。1931年,紅軍先后在各個革命根據地建立起瓊崖紅軍醫院。東路有樂萬醫院(后改稱瓊崖東路醫院);西路有澄臨醫院(后改稱瓊崖西路醫院);中路有東四醫院(后改稱瓊崖中路醫院)。抗戰后期,瓊崖獨立縱隊設有軍醫處和直屬醫院,軍醫處設有醫政科、藥政科、衛生科。到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后,瓊崖縱隊總醫院遷到毛貴鄉坎通村,在瓊縱發動的秋季攻勢和春夏兩季攻勢作戰中,為搶救傷員作出了巨大貢獻。
?
相關鏈接:
探究海南民居中的“建筑倫理” 文昌人在乎有無“正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