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瑞山紅軍農場遺址。
獨立總隊戰士用過的竹笠、椰殼碗和膠鞋。
文記者單憬崗
1948年,儋縣軍民腳上多了一雙根據地自產的膠鞋,式樣簡樸大方,穿著方便。《海南省志·軍事志》記載,雖然儋縣膠鞋廠設備簡陋,廠房才20多平方米,但工人每人每天可制3到5雙鞋,年產約1萬多雙。由于產品受歡迎,該廠從創辦時的10多人發展到30多人。這是瓊崖區委和瓊崖縱隊推動大生產運動,大力發展農場、工業和商業的一個縮影。
農場
蜿蜒九曲江穿過瓊海市陽江鎮,在曾經叫做樂四區的這片土地上,如今依然處處可見紅色印記,按照當時風貌重修的民居,還添加了紅星、軍帽等紅色元素,紅色氣息撲面而來。
樂四區紅軍農場就在陽江鎮境內的赤土寮、定壯嶺一帶。1927年,樂四區蘇維埃政府開辦了這家小農場,開墾了200多畝荒地,不僅種有糧食、瓜菜,還養殖了數千只家畜家禽,大部分供應中共瓊崖特委所在地樂四區的消費。這個農場整整開辦了4年,生產人員最多時達100多人,頗具規模。
“創辦農場,鼓勵黨政軍人員參加農業生產,力爭實現盡可能多的糧食自給,是瓊崖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政策?!毙显r孔說。
據《海南省志·財政稅務志》記載,早在土地革命時期,瓊崖共產黨人就積極創辦農場,直接向紅軍和民主政府提供糧食及農副產品。例如,1929年至1932年間,萬寧蘇維埃政府辦起雙萬田農場和銅角嶺農場,每年可收各類糧食1.5萬余斤,瓜菜1萬余斤。
抗戰時期,瓊崖特委于1941年2月作出“普遍發展農工商業”的決議,各地紛紛成立生產委員會,動員機關人員參加農業生產。例如,崖縣梅山鄉民主政府發動6個村開荒種棉花近千畝,紡紗織布,解決了當地軍民穿衣問題。
解放戰爭時期,大生產運動更加廣泛。1947年春,瓊崖特委規定各級領導和戰士、公務員一律參加開荒種糧、發展副業。大生產運動獲得很大成績,到1948年春,大部分地區機關部隊已實現蔬菜自給和糧食部分自給,不僅改善了生活,還從經濟上鞏固了根據地。
工業
1948年,為解決戰士衣服問題,瓊崖縱隊在白沙縣毛貴鄉(今五指山毛陽鎮)唐干村創辦了瓊崖縱隊紡織廠,專為瓊縱生產土布、毛巾,廠內分為漚麻、紡紗、織布、織面巾4個小組。此外,唐干村還有軍械廠、米粉廠等工廠,是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的“工業村”。如今的唐干村,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戶,太陽能熱水器已普及,原來貧窮落后的偏僻村莊,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文明生態村。
“為戰勝困難,當時想方設法創辦了一些必需的工廠,雖然設備簡陋規模小,卻發揮了巨大作用。”邢詒孔說,瓊崖革命根據地大都僻處山區,加上敵人封鎖,工業品奇缺,不僅急需的軍用品和藥品買不到,連布匹、火柴、煤油、筆墨紙張等日用品也難買到,自辦工廠滿足了軍民急需。
以服裝生產為例,據《瓊崖縱隊經濟保障史實》(《軍事經濟研究》1992年第7期,作者:黃文主)介紹,早在1928年初,瓊崖特委就在樂四區開辦了縫衣廠和鞋廠,在六連嶺開辦了縫衣組,為紅軍生產服裝和布鞋。
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根據地不僅開辦了規模更大的縫紉廠、鞋廠,還開辦了紡織廠、竹笠廠、造紙廠、肥皂廠、麻繩廠、牙膏廠、米粉廠、醬料廠等工廠,品種門類大為增加。1948年瓊縱在五指山區開辦了瓊崖縱隊服裝廠,面積1500平方米,有多臺縫紉機,專為戰士們縫制衣服。
邢詒孔介紹說,在創辦公營手工業的同時,瓊崖縱隊還實行了保護私營手工業的政策,組織蘇區民眾興辦手工作坊和手工業合作社,制作竹木器、編草鞋、編蓑衣、做漁具、燒磚瓦、造紙、染織、曬鹽和縫衣等,減少了根據地對國民黨統治區民用生活品的依賴。
貿易
驅車走進六芹山,漫山的橡膠林風光秀美。這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南渡江江水澆灌出富饒的土地和耕作文明。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這個老根據地的周邊村莊,越來越富裕。
1943年,日軍嚴密封鎖六芹山根據地,嚴禁食鹽輸入。為打破封鎖,根據地在六芹山下的高疆坡村開辦鹽市場。各地鹽商紛紛挑鹽趕來,從最初的每個集日上市的鹽不到100擔增加到200多擔??谷彰裰髡€實施低稅或免稅,鹽市越辦越旺,帶動了其它商品的交易。連??诘拇笊倘艘策\來布匹、火柴、煤油交換土特產。這個圩場不僅便利了民生,打破了封鎖,還增加了抗日民主政府收入。
“瓊崖共產黨人在領導軍民發展生產、解決物質困難的同時,還通過興辦集市、發展商貿來活躍根據地經濟,增加物資供應來源,增加政府稅收?!毙显r孔說。
據《瓊崖縱隊經濟保障史實》介紹,1928年瓊崖特委制定了保護工商業的政策,鼓勵中小商人發展商貿,興辦集市。當時樂四區、瓊山十三區、萬寧一區、瓊東四區等根據地的集市貿易非?;钴S??箲鸷徒夥艖馉帟r期,為鼓勵外地商人來根據地做買賣,規定凡進入根據地的生活必需品免稅或減稅,工商業者資本在10元以下或專營小百貨的不收稅。這些政策鼓勵商人突破各種封鎖,把大量日用百貨和軍需物資運進根據地。
各級民主政府還積極組織對外貿易,把根據地的土特產運到其他地方出售。同時開辦了各種供銷合作社,經營根據地短缺的日用商品,并組織山區農副產品外銷。1948年白沙縣民主政府開辦的供銷合作總社,從10擔食鹽、幾副水桶起家,發展到有兩個門市部、4個作坊的商行,每月盈利200多元光洋。
“瓊崖革命武裝斗爭之所以能堅持23年紅旗不倒,離不開瓊崖根據地開展的卓有成效的經濟建設?!笔∥h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員邢詒孔認為,成功的經濟建設對壯大革命實力,使根據地成為革命斗爭的可靠依托,作出了巨大貢獻。
瓊文抗日根據地的造紙廠
1927年10月,中共瓊崖特委在樂四區(今瓊海市陽江)上科村皇宙寵家祠堂創辦海南第一個消費合作社(圖為消費合作社舊址)。
文記者單憬崗
1940年冬天,為保障《抗日新聞》社的紙張供應,瓊崖縱隊創辦了一個土法造紙的造紙廠。
據《海南省志·報業志》和《瓊崖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記載,當時根據地遭到經濟上的嚴密封鎖,辦報所需的紙張非常缺乏,只能依靠一些小學教師或在墟鎮工作的群眾想辦法一點一滴買來,無法滿足出版需要。有參與印刷的人提議,用樹皮制造紙張。于是,抗日新聞社辦起了造紙廠。這得到了根據地群眾的積極支持,造紙原料用的是樹皮,青抗會、婦救會中的男女青壯年,紛紛上山剝樹皮,跋涉幾十里,用肩膀挑著一擔擔樹皮送到造紙廠。
抗日新聞社從瓊東縣雇請3名師傅,又雇請了10多名工人,生產新聞用紙。造紙廠實行土法上馬制造土紙,經反復試驗,終于獲得成功;后又經多次改進,土紙的質量大大提高。此后隨著工廠擴大,工作人員增加到60多人。每天能生產四五包新聞紙,每包500張,供應辦報綽綽有余。
?
相關鏈接:
探究海南民居中的“建筑倫理” 文昌人在乎有無“正屋”?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