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夜,北海道飛往上海的飛機上,一名男士被空姐喚醒:“廖醫生,機上一名男孩發生不適,請你去看看他。”男士叫廖騫,是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口腔綜合科主治醫師,也是上海醫師志愿者聯盟青年醫師,之前已申請成為空中醫療專家。這是上海醫師志愿者聯盟和航空公司共同組建發起的空中項目,登機后自動識別醫療專家的身份,所以空姐能第一時間找到他。(見9月24日《新聞晨報》)
以前,在飛機和火車上發現需要救治的病人時,尋找醫生多通過廣播找人等方式,這次卻不同。這得益于“自動識別醫生身份”這一模式,醫生一上飛機,其醫生身份就被空姐掌握,其他乘客有就醫需要時,空姐便能迅速找到這位醫生,既免去了廣播找人的麻煩,也能讓病人得到快速診療。
這種模式,值得在鐵路和航空領域加以推廣。以前通過廣播找人是隨機行為,結果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不排除火車和飛機上正好有醫生,但一些醫生由于各種原因,并不愿暴露自身職業身份。如果這種模式能得以推廣,將來在火車和飛機上,或其他公共場所,再有人突發疾病時,就會得到更及時有效的救助。
此外,這種模式還具有一定備案作用。由于醫生有執業地點的限制,醫生在外地救人是否合法,一直存有爭議,這也成為某些醫生不敢出手的一大原因。假如這一模式的具體規則,能賦予醫生在公共場所行醫的權利,便可消除醫生的這種顧慮。更重要的是,當醫生救治他人成為一種“組織安排”,且醫生的身份真實可查,將有助于維護醫生的相關權利,避免出現“救人反被訛”等情況,也有利于宣揚典型、弘揚社會正氣。
當然,“自動識別醫生身份”最好別帶有強制性,畢竟醫生的身份也是一種隱私。只有當醫生自愿、且做好了隨時為他人提供幫助的準備時,自動識別身份的機制效能才能最大化發揮,而非成為醫生外出的一種負擔。事實上,我國醫師志愿者是個十分龐大的群體,相信只要能夠確保相互尊重,“自動識別醫生身份”就會得到醫生志愿者的積極響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