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堂吉偉德
最近,西安市閻良一社區推出了一種新的共享模式——“共享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通過“菜單式”的選擇,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精準化的服務。
“共享居家養老模式”的特點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共享”,二是“居家”。具體做法是,由社區把愿意從事家政服務、老人護理服務的剩余勞動力以及愛心志愿者組織起來,成立專業化的服務機構,根據社區老人的實際需要,進行資源分配和共享,實現供需之間的有機結合并催生化學反應。
共享的本質是資源的交換與分配,實現均享并力求精準化。據預測,本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4億,達到峰值。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社會養老機構的不足,優質公辦養老機構資源緊缺而“一位難求”,民營養老機構收費過高“難以進入”,加之粗放化的管理導致問題重重,居家養老既照顧了老人們在家養老的傳統,又緩解了社會化養老的資源短板,不失為解決當下養老問題的次優選擇,也是傳統養老模式社會化的有效探索。
具體來看,其優勢主要體現為,一是最大化實現了居家養老的傳統。在浙江,一項調查顯示,居家養老服務最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習慣,96%以上人員贊成。全國層面,有關數據反映,60%左右的老人希望居家養老。由于公立和民營的養老機構都存在先天不足,加之眾口難調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公眾選擇的興趣不高。在尊重意愿和事實的情況下,去推行社會化養老的模式,以讓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社區化居家養老模式是一個很好的切口。
二是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共享居家養老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互聯網聯起了供需之間的兩端,并通過技術性處理和對接,達到了個性對個性,多元對多元,是“菜單式需求”與“精準化供給”的完美結合。
三是發揮了社會資源的重新組合功能。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財政廳副廳長趙靜認為,居家養老,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最佳方式。不過,最佳方式要轉化成最好的模式,在實際中卻很難做到。畢竟,居家養老對資源的要求極高,離不開扎實的基礎作為支撐要件,比如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的建設,醫療,保險,心理咨詢,老年健身,老年大學、旅行與養老服務機構和多方聯動,都是現實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要促進這一模式的健康發展,既需要對現有的資源進行挖掘,又需要補充新的資源要素,在重新排列組合中實現效率的最優化。
四是破除了社區養老的既有困局。相比于養老院集中養老的優勢,居家養老的弱勢在于配套不全、人才缺乏、服務滯后,模式優勢未能得到最大化呈現,與預期有很大的差距。“共享居家養老模式”發揮了社區的共享資源作用,節約資源,提高了服務人員的服務效率。
未富先老已成事實,如何養老的問題卻依舊行在路上,模式的創新與探索彌足珍貴。“共享居家養老模式”是養老社會化的探索,其帶來的思念和觀念上的啟發意義,或將超越模式本身而成為最大的價值存在。(堂吉偉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