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畢竟不同于一般的崗位,流動越是常態化,越要扎緊制度藩籬,“逢進必考”也該“逢辭必核”。
公務員辭職后,“再就業”就不受限制嗎?答案是“NO!”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公務員局聯合印發的《關于規范公務員辭去公職后從業行為的意見》規定,公務員辭職時,應如實報告從業去向,辭職后在一定時間內不得受聘于原管轄范圍內的企業,等等。如果違反規定,不管是個人還是相關企業,都將受到懲罰。
其實,這個規定早在今年4月28日起就已經開始施行了。此次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轉發”此《意見》,或意在“敲黑板”。
公務員辭職下海,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波高潮,隨后相對平穩,近年來隨著反腐執紀的嚴密及公務員體系的日趨開放,又進入相對活躍期。從人才合理流動的角度,公務員下海,無論是對于社會,還是對于公務員體系都大有裨益。但囿于公職人員的公共屬性,其招錄有嚴格的程序,在辭職退出上,也應有相應的程序規范,以規避可能的權力通吃。
事實上,公務員法對于公務員辭去公職后的“再就業”,早就有約束性規定。如原系領導成員的公務員在離職三年內,其他公務員在離職兩年內,不得到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任職,不得從事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營利性活動。但由于該規定過于原則性,在執行主體和執行標準上,都不甚明了,導致在現實中,往往出現難以執行或相關主體執行動力不足的尷尬。
如據21世紀經濟報道2016年8月份的梳理統計,2013年以來已有36位“一行三會”官員離職下海,這些專業技術型官員,離職后大多轉向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任職。這樣的公務員流動,是否符合既有規定,就引發社會質疑。但卻鮮有獲得相關部門的調查與回應。
或源自現實的提醒,此次《意見》不只是重申了公務員離職后的就業回避原則,更提出了更多具體、有針對性的實施辦法。如要求在從業限制期限內,原單位每年至少與辭職者聯系一次,了解和核查從業情況;對未按照規定審批,或未履行提醒告知、備案、了解核實等職責,導致辭去公職人員違規從業的,對單位給予通報批評,對相關負責人進行提醒、函詢和誡勉,視情節輕重給予組織處理或紀律處分。
其實,從增強社會監督的角度,公務員的辭職和去向,也應納入公職人員人事變動信息的范疇,及時向社會進行公開。特別是一些較高級別的公務員辭職,缺乏硬性的通報機制,公眾完全不知情。《意見》還要求省級以上具有行政審批、行業監管、執法監督等職能的機關,應當結合實際,逐步建立公務員辭去公職后從業行為限制清單,也應加快制定,盡力壓縮打“擦邊球”的空間。
有規矩才成方圓。公務員辭職越來越難成為新聞,這本是公務員職業祛魅和社會人才流動理性化的重要表現。可公務員畢竟不同于一般的崗位,流動越是常態化,越要扎緊制度藩籬,“逢進必考”也該“逢辭必核”,只有進退都做到清清白白,才能真正體現人才流動的價值,公務員離職帶給社會和市場的,也才是正向的影響。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