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6日電 (記者張素)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等10位科學家聯合署名的文章6日發表于知名期刊《細胞·干細胞》,重申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可有效推動人類胚胎發育學的研究,并指明該領域國際合作的四個方向。
基因編輯是指對基因組進行精確地插入、敲除和改變,隨著技術手段的快速發展,科學家嘗試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于基礎研究及疾病治療和預防。例如,基因編輯技術可應用于恢復成體病變器官的功能或預防未來后代發生遺傳病。
被知名期刊《科學》評為2015年度科學突破的CRISPR/Cas9系統,能夠更準確、靈活地改變脫氧核糖核酸(DNA)。這項基因編輯技術首次被用來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組以后,全球范圍內針對其可能對未來人類產生的影響展開激烈辯論。
裴端卿介紹,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在2015年年底聯合召開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召集了22位各領域專家組成相關委員會,共同探討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倫理及監管。該委員會曾在2017年2月發表人類基因編輯報告書。
如今,來自人類基因編輯委員會的10位科學家聯合發表新論述,指出,“如果可以進一步合理放開對人類胚胎研究的限制,科學界將在這一領域取得更加巨大的成果”。
科學家們認為,為推動可遺傳型基因編輯技術研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應加強國際合作,例如成立專門協調國際合作的學術聯合會。裴端卿說,這個學術聯合會將面向四個方向努力,分別是:完成包含調控網絡的人類胚胎發育細胞譜系圖;繪制從受精卵到原腸胚的人類胚胎單細胞解剖圖;完善胚胎發育中遺傳缺陷的數據庫;建立服務于人類胚胎研究的共享工具和資源平臺。(完)
?
?
?
相關鏈接:
西藏:布達拉宮廣場花團錦簇迎國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