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砥礪奮進的五年)
五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億畝
記者從水利部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農業節水灌溉不斷提速。5年來,全國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億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過3億畝。告別傳統大水漫灌,由“澆地”轉向“澆作物”,農業生產方式因水而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42,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突破糧食生產的水資源瓶頸,根本出路在節水。各地因地制宜抓節水。東北地區推進節水增糧,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西北地區合理控制灌溉規模,大力推廣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華北壓采地下水,發展低壓管灌、噴灌和水肥一體化;南方地區以渠道防滲為主,經濟作物種植區因地制宜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提高化肥、農藥利用效率。疏通田間“毛細血管”,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達到2450個縣,基本覆蓋主要農牧業縣,并向易旱山丘區、集中連片貧困區傾斜。全面實施灌區田間終端設施配套、“五小水利”工程、山丘區集雨節灌、河塘清淤整治等工程建設,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微并舉的農田水利工程體系,打通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機制創新促節水。小農水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在全國100個縣啟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穩步推進,試點探索明晰農業水權,建立精準補貼機制。各地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農業水價、水權和水市場,強化用水效率的約束和監督考核,實行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種什么作物用多少水,超過定額用水加價。
用水少了,效益高了。通過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區畝均增產糧食10%—40%,大幅度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算節本賬,與傳統灌溉相比,高效節水灌溉畝均可減少用工3—5個工日,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5%—20%。與此同時,通過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信息化管理,配套農機、農藝等措施,顯著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促進技術集成和農業轉型升級,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節水優先,生態好了。農業“用水大戶”變身“節水大戶”。據測算,在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區,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8以上,與傳統地面灌溉相比可節水20%—50%。2017年項目實施后,可新增年節水能力17億立方米,相當于省出121個西湖的蓄水量。《2016年水資源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活用水量同比增加28.1億立方米,人工生態環境補水量同比增加19.9億立方米,農業節水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作出積極貢獻。
據悉,到2020年基本完成434處大型灌區和2157處重點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屆時,全國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比例將提高至30%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記者趙永平)
?
相關鏈接:
“農業的前景太廣了”——90后小伙“棄醫從農”記?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