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然玉
據報道,杭州某校三年級科學課上冊有一個內容叫做觀察蝸牛,學生孫某將蝸牛養到四代同堂,一年多來一只都沒死掉。孫某的老師表示:“這才是成功的生命教育,愛就是付出、有責任感、使命感。”引發了無數網友的熱烈圍觀。
其實,在小學課程中,類似“養蝸牛”之類的實踐內容并不少見。但此前曝出的,多是“小學要求學生養蠶,數萬家長抓狂滿城找桑葉”一類的滑稽鬧劇,而今這般情節暖心、結局完滿的故事卻少見。恰因其稀缺難得,各方才有了借題發揮、賦義詮釋的興趣與機遇。
的確應該承認,對于一位小學生來說,能夠養蝸牛如此長時間本身就不是一件易事。背后支撐這一切的,必然是極強的愛心、耐心和無微不至的悉心照料。就此意義而言,“養蝸牛”的過程,儼然變成了一個修煉心性的過程,變成了一種獨特的情感教育與責任啟蒙。據此,其教師將之稱作“成功的生命教育”是有一定道理的——通過養小動物培養孩子們成長為“更好的人”,這正是教育方式多元化的具體體現。
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養蝸牛”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生命教育的功能,但這卻不是科學課設計相關內容的本意。科學課之所以布置“觀察蝸牛”的任務,實則是鼓勵孩子們親近自然、考察自然,并通過規范記錄和自我思考,形成對自然世界的直觀認識。
我們都知道,自然科學其實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即博物學傳統和數理傳統。后者強調數學推演、邏輯實證、實驗還原等,而前者則主張到大自然中觀察、采集、記錄并進行體系化的分類、描述。所謂“觀察蝸牛”之類的科學作業,顯然是對博物學傳統的一種接續。
相較于數理傳統的不斷強化,現代科學發展過程中,博物學的傳統可以說是日益衰落了。對于小學生來說,這種無需太多學科知識和專業訓練的博物學研究,是初次接觸和參與自然科學研究的恰當路徑。在國外,不少中小學都會定期組織學生參加觀察候鳥遷徙、魚類洄游等活動,也是基于類似的道理。與之相較,國內不少學校雖然也設計了類似的課程內容,其所起到的科學啟蒙的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
一位科學老師從“觀察蝸牛”的作業中總結出了生命教育以及愛與責任的諸般奧義,這份誤打誤撞的意外收獲,終究還是伴隨著某種誤會與遺憾。(然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