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教師待遇,實現區域均衡,就要改變現行的教育投入機制,建立以縣級財政、省級財政和國家財政三位一體的投入機制,從全局層面統籌基礎教育的整體投入。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引起社會好評。實際上,早在200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二十五條就已經明確提出: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
遺憾的是,這些規定在一些地方還沒有得到落實。要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待遇問題,必須從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改革和教師績效工資機制改革這兩個“牛鼻子”入手,切實破除教師待遇低的根源性問題。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普遍實行“分級辦學、以縣為主”的經費投入體制,基礎教育經費保障由縣市財政為主,強調縣域均衡。這就使得縣級財政實力直接影響教師待遇——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政府財政實力的差異,導致了教師待遇的不同,地區間差異極大。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債務居高不下的現實背景下,不少地區甚至出現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
要讓中央政策落實到位,就需要改變教師待遇的區域間差距。事實上,我國教育均衡的目標,絕對不應該僅是縣域內的均衡,也應包括全省、全國范圍的均衡。隨著稅制的不斷改革,省級政府和國家層面也更有能力實現整體性的統籌和均衡。因此,改變教師待遇,實現區域均衡,就要改變現行的教育投入機制,建立以縣級財政、省級財政和國家財政三位一體的投入機制,從全局層面統籌基礎教育的整體投入。
另一方面,現行教師的績效工資機制,也嚴重制約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國家實施獎勵性績效工資和基礎性績效工資相結合的績效工資構成機制,本意是要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營造“能者上,庸者下”的競爭氛圍。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于績效工資的總量按照教師數額提取,等于是把教師應有的收入拿出來和其他人做二次分配,很難真正體現教師的教學課時和業績。同時,不少教師都反映,學校教學管理人員和行政事務人員由于占有政策制定權、解釋權和執行權,其工作量遠不如一線教師,績效工資總額卻比一線教師多,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盡快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營造一種“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機制相結合”的良性分配機制,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績效工資發放環境,從而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提升基礎教育的整體質量。(作者為全球化智庫研究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