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田勘
2017年諾貝爾獎各個獎項都已名花有主,其中并沒有中國人和華裔的身影,也讓之前的一些預測,如科睿唯安的“引文桂冠獎”預測華裔科學家、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特聘教授張遠和其丈夫、同為匹茲堡大學教授的帕特里克摩爾能獲獎也落空了,或延遲了。
獲得諾貝爾獎并非科研的終極目標,但是能獲得諾貝爾獎,一是證明獲得了國際認可和承認,二是可以鼓舞和提升士氣,產生足夠的自信,有利于科學研究。因此,研究中國學者如何獲得諾貝爾獎也是一個應時的有趣話題。
要想讓研究有分量并獲得諾貝爾獎的垂青,就應當結合時代的特點來選擇科研項目。如果不拘泥于細微枝節和科技革命定義的內涵與外延,今天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的特點體現為規模巨大,即大科研時代,表現為人員多、大數據、大設備、大歷史、大開銷、大學科和大成果。今年獲獎的引力波研究就是一個典型,為證實引力波的存在而建立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有10多個國家的10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而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證實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研究,在歐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共有約80個國家的70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該項目,總投資100億美元。
這種科研特點對于中國來說當然是一種挑戰,也引發了爭論。例如,在是否要投入200億美元在中國建立對撞機進行物理研究的問題上,產生了爭鋒相對的意見。更重要的是,除了會讓人產生是否能出成果的擔心外,需要大量經費和大量人員參與的研究也讓人猜度,諾貝爾獎是否會為這樣的成果“買單”,從而為獎項的人選帶來麻煩。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如果不是業內人員早有成果衡量排序,是不可能選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的。因為,引力波研究圈子內排序是,韋斯貢獻為第一,第二人是羅納德德雷弗,第三人是索恩。因為德雷弗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的發起人和設計者之一,他與同事發明的激光穩定技術對后來LIGO探測到引力波起到決定作用。但是,由于德雷弗于2017年3月7日在故鄉蘇格蘭的一家療養院去世,就產生了另一位替補者。
與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相比,問題或許更清楚。參與到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項目以證實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共有約7000名科研人員,實在難以確定這些實驗科學家哪三位更能獲獎。諾貝爾委員會顯然既無能力,也無精力,更無時間去遴選和甄別。
更宏偉更貼近于人類生活的科學研究項目人類基因組計劃,迄今并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無論是生理學或醫學,還是化學獎。這個歷經13年,對人類基因組全部30億個堿基對進行測序的研究匯集了來自多個國家、學科和年齡層的2000余名研究人員,諾貝爾委員會絞盡腦汁也難以確認哪三人能獲獎,干脆就不頒獎。
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主之一理查德約翰羅伯茨曾發表文章專門談論獲得諾貝爾獎的10個原則,其中的兩條特別適合于中國科學家,一是合作求小而精,不求大而全;二是從事生物醫學研究,因為諾貝爾化學獎常常授予生物化學和生物醫學項目,因此這類研究有1.5次機會獲諾貝爾獎,化學只有0.5次機會,其他研究則有1次機會。
中國的科研其實可以根據中國的國情和實力來考慮,最好是先參與國際上的大型研究,以獲得經驗,拓寬眼界,為將來做準備。同時考慮到諾貝爾獎的認同,更需要將精力投入到可能出成果和可能被認可的項目中,即主要是生物醫學。(張田勘)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