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成功憑的是這5點
寧夏引黃古灌區,一個古代水利工程,為啥能榮獲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稱號?憑的就是以下5點。
唐徠渠兩側景色優美。記者海坤攝(2017年9月13日)
一、條件優越
寧夏引黃古灌區位于黃河上游前套,灌區南北長約320公里,東西最寬約40公里,面積約6600平方公里。灌區以青銅峽為界,以上為衛寧平原,以下為銀川平原,黃河縱貫寧夏約397公里,河面稍低于地面,在黃河上直接開口即可引水灌溉,引黃條件得天獨厚。
唐肅宗見此,發出“靈武,我之關中”之贊嘆;《明太宗實錄》可見“天下屯田積谷,寧夏最多”的記載;清康熙途經寧夏時,更是感慨“湯湯南北勞疏筑,唯此分渠利賴多。”
二、歷史悠久
寧夏引黃灌溉歷史悠久,自秦漢移民開發以來,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遂成為我國四大古灌區之一,可以說寧夏2000多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開發建設史。
三、技術精湛
漢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術,元代的木閘、滾水壩控水,明代的石閘布設,清代的飛馬報汛、埋設準底石、閘壩砌筑、“封”“俵”輪灌等技術及經驗領先于其時代。
四、文化璀璨
蒙恬、虞詡、郭子儀、郭守敬……在寧夏引黃古渠系開發建設過程中,涌現出眾多彪炳史冊的治水人物,他們的治水業績為世代稱頌。
留有《送盧潘尚書之靈武》《橫城堡渡黃河》等水利詩文200余首,《漢唐二壩記》《修唐徠渠碑記》等水利碑記30余篇,加之現遺存的水利文物、器具、實物500多件,不斷滋潤著寧夏引黃古灌區的歷史。
五、古渠千秋流韻
寧夏平原自秦代蒙恬開疆、軍民屯墾以來,漢代已有秦渠、漢渠、漢延渠、唐徠渠等古渠的雛形,南北朝有艾山渠和薄骨律渠,唐代有御史、尚書、特進等渠,宋夏時期新開昊王、李王渠,元代新開蜘蛛等渠,明代新開羚羊、柳青、新生等渠,清代新開大清、惠農、昌潤、天水等渠,民國新開湛恩、云亭、扶農等渠。(記者范曉儒)
?
?
相關鏈接:
中國明清城墻“申遺”路:珍貴遺產如何保護?
當高鐵邂逅世界遺產 “鋼鐵大道”成為“綠色長廊”
中國三處古代水利工程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成功
住建部:國家級風景區和世界遺產要全面整治違建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