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師王瑩操作紙漿補書機
未來
不僅要增加修復師人數, 還要提高數字化程度
修復古籍并不是一項輕松的工作,長期接觸灰塵、霉變、蟲卵,各種過敏幾乎成了古籍修復師們的“職業病”。也有很多人堅持不下來,就此告別了這個崗位。
雖是群娘子軍,古籍修復師們不怎么化妝,也不用香水,因為擔心這些化學成分會腐蝕古籍。王瑩自嘲:“別的姑娘描眉畫眼,我們天天描蟲洞。”
而今呼吁工匠精神,她們卻都笑笑擺手:“都是外人的看法。”
彭玉華說:“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從以前沒人重視到現在多了關注,對我們來說沒什么差別,還是拿一份工資,還是該怎么工作就怎么工作。”
盛蘭說:“我們的導師,上海圖書館科技情報研究所歷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復部主任張品芳,今年被評為了‘上海工匠’,武漢目前還沒有這類評選。我們希望繼承這些老師身上執著、堅定、精益求精的精神。”
面對龐大的古籍數量,現今的古籍修復師人數并不能對等。此外,在古籍保存和利用方面,數字化程度并不高。正因如此,《“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劃》的發布顯得尤為重要。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曾介紹,《規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完成古籍普查登記的古籍收藏機構的數量達到2000家,出版《普查登記目錄》的古籍收藏機構的數量達到200家,古籍普查數據的發布達到72.6萬條,珍藏古籍的修復數量達到350萬葉,完成和發布古籍數字資源達到7萬部,影印出版古籍數量達到1.5萬部,培訓古籍收藏單位從業人員達到1萬人次,制定出臺古籍定級、存藏、修復、數字化等行業技術標準數量達到15部。
紙壽千年,古籍保護工作,還任重道遠。
?
?
?
相關鏈接:
海南“天涯工匠”擬表彰10人 名單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80歲的橋堅強 是工匠精神的豐碑
海南省職工文藝匯演舉行 10名“天涯工匠”獲表彰
94名2017年“上海工匠”誕生 最年輕者30歲
海口龍塘石雕工藝千年不輟 五十八年前,十一工匠進京獻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