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0月13日電(記者郭翔)“這大蘑菇長得真好,效益會比種玉米還高。”東北區域玉米秸稈綜合利用協同創新聯盟現場會12日在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民樂村的田間地頭舉行,來自東北地區的種糧大戶們驚嘆道:“真沒想到,秸稈還田后還能和玉米間種蘑菇。”
吉林省農科院技術人員劉振欽負責“米菇間作”試驗田,“上一年秋收后進行秸稈還田,今年8月末利用地里腐化的秸稈在田間種這種赤松茸,生長35天后,在收獲玉米前采赤松茸,一公頃的赤松茸能賣3萬元。”
農作物秸稈曾被視為農業廢棄物,每逢秋收后,農民露天焚燒秸稈污染空氣并造成土壤板結等問題。東北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玉米生產區,每年可收集的玉米秸稈產量超過1億噸,但利用率不足50%。
今年2月,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發起組建東北區域玉米秸稈綜合利用協同創新聯盟,以玉米秸稈直接還田和過腹轉化還田的農用技術為主,協同攻關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的關鍵和共性科技需求。
就地“燒”變就地“埋”,民樂村的玉米地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專家指導下進行了4年的秸稈還田。“最初是60公頃,今年有667公頃。”民樂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峰說,“秸稈還田后水肥不流失,關鍵土地越來越有‘勁’了,連續還田4年的地今年就少施肥25%,而玉米單產增加30%多”。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立春說,與常規生產相比,玉米秸稈深翻還田技術體系可使土壤有機質增加12.4%,肥料利用率提高10%到30%,吉林西部灌溉區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43%。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吳興宏表示,東北區域玉米秸稈綜合利用協同創新聯盟將繼續推進玉米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和基質化的“四化”技術研究推廣,計劃用3年到5年集成創新一批技術先進、切實可行的資源化利用技術,實現東北地區秸稈直接還田率60%,資源化利用率90%以上。
?
?
相關鏈接:
萬寧多部門聯合執法 依法拆除45個檳榔黑土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