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開創未來 他讓中國高鐵領跑世界
翟婉明為學生講解
翟婉明在室外工作
臺歷上密密麻麻寫滿了行程安排
“辦公室可以說是翟老師第二個家,就連大年二十九,學校空得寂若無人,外邊已經張燈結彩放鞭炮了,他也要在辦公室工作到晚上八九點才肯走。”
人/物/介/紹
翟婉明
江蘇靖江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十九大代表。他還是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
假日照常工作
二十多年雷打不動
剛過去的長假,多數人不是在外游山玩水,就是在家補覺休整,但在西南交通大學的校園里,翟婉明依舊如常在9點之前,到達位于西南交大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4樓的辦公室,打開電腦,開始一天的工作。其實,不僅國慶,包括元旦、端午、中秋,及大部分周末,一年到頭,除去必要的出差,幾乎都可以在辦公室門看見他伏案專注工作的瘦削側影——倘若不在,那多半是在一樓實驗室。
節假日照常工作,是翟婉明二十多年來雷打不動的習慣,他把90%的時間都撲在了工作上。正是由于對工作的滿腔熱情,傾力投入,翟婉明一路披荊斬棘,在軌道交通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其首創的鐵路大系統動力學理論及車輛-軌道耦合模型,在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創造重大經濟社會效益,并助推全國鐵路6次提速及高速化發展,引領中國高鐵沖向世界。
面對業界“中國鐵路提速的實踐者”的贊譽,翟婉明卻謙遜道,“我不過是做了一個科研人員和一個共產黨員該做的。”
1
創新源于執著
大膽設想決不言棄
時間撥回到二十多年前,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鐵路技術還比較落后,運能與運量之間的矛盾突出,列車運行速度亟待提高,翟婉明也還只是一名博士生。
在博士課題中,翟婉明創造性地提出后來名噪業內的“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構想。“當時學界有車輛動力學,也有軌道動力學,一個研究軌道以上的動力學問題,一個研究軌道以下的動力學問題,我就想將它們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進行研究,一旦成功,將為中國鐵路的提速和發展,提供安全保障的理論支撐。”
但“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構想在當時一片空白,相當于無人涉足的荒原,是否走得通還是未知數。本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精神,翟婉明一頭扎進了漫長而充滿未知的科學研究旅途。“我先根據理論建模,再根據模型編程計算。那時的計算機運行速度太慢了,頭天晚上輸入的數據,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看到結果。”那段時間,除了吃飯、睡覺,翟婉明整天都窩在實驗室里。
然而研究并不順利。“計算結果顯示車輪會飛出軌道。這喻示著構想的失敗。”研究工作卡殼了,翟婉明不知道哪里出了錯,只好通宵達旦地把上萬條計算機語言挨著檢查了好幾遍,花了好幾個月,“眼睛都要看瞎了,還是沒發現錯誤。”
“我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真的不行,要不然為什么以前沒人把車輛動力學與軌道動力學結合起來?結果眼睜睜擺在面前,赤裸裸地告訴我不可行,但在理論上確實又是可行的。”翟婉明一陣氣餒,干脆給自己放了個假,歇了一陣,舒緩高度緊張焦慮的神經,再次投身戰斗,才發現是在“參數賦值”這樣的小問題上出了疏漏。
“有一個參數忘了賦值,計算出來的結論因此有誤。”終于,憑借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翟婉明成功助推中國軌道交通實現騰飛,連續6次大提速。
2
出色源于抱負
一次繞道牢記一生
“讓老百姓乘更快的車,享受交通便利,是我大學時的夢想。”首次乘火車赴蓉念書的情景還歷歷在目,1981年夏,大雨連綿,寶成鐵路塌方,火車繞道,翟婉明兩天一夜左右的車程變為三天四夜,車票價格也隨之見漲。囊中羞澀的他一路忍饑挨餓,一面感受著涼風拍在臉上的快意,一面摩挲著肚子,暗自下定決心:“要學好本領,讓老百姓坐火車更快更舒適。”
懷揣著“交通天下”的理想抱負,大學四年,翟婉明像一塊海綿,如饑似渴吸收著知識,終日輾轉流連于圖書館與實驗室,4年后以專業第一佳績,被推薦免試攻讀西南交大碩士學位研究生,并僅用一年零九個月時間,就修完所有學分,成為西南交大歷史上首位提前畢業的研究生。
許多人夸他天才,他總是一笑付之,“我只是比較勤奮,小時候是這樣,讀大學、工作以后還是這樣。我取得的那點成績,80%都是靠勤奮。”
勤奮出成績,是翟婉明切身體悟出來的樸素道理。一個一無所知的貧苦農村孩子,能實至名歸當選中科院院士,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高鐵提速的實踐者,靠的正是這份持之以恒的勤奮。幾十年來,翟婉明幾乎每晚加班到深夜,節假日亦不例外。“起初家人還會打電話來催,后來就習慣了。”對于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他滿心感激,同時又胸懷愧疚。
“好幾次我在實驗室工作到深夜12點,出來還看見翟老師辦公室的燈亮著。”現在重慶交通大學執教的陳兆瑋,回憶起恩師,腦海里首先浮現的,是明晃晃的白熾燈下一道伏案專注工作的瘦削側影。“辦公室可以說是翟老師第二個家,就連大年二十九,學校空得寂若無人,外邊已經張燈結彩放鞭炮了,他也要在辦公室工作到晚上八九點才肯走。”
3
卓越源自嚴格
弟子眾多獨當一面
“我的首篇論文,《高速鐵路橋墩沉降與鋼軌變形的映射關系》,把翟老師氣得不行。初讀之后,他拿起紅筆就改,大到論文的邏輯性、章節題目的擬定,小到公式中字母的正體與斜體的適用范圍、圖表如何演示更清晰,紙上密密麻麻,全是紅筆圈點批注的痕跡。我不爭氣,前后起碼反復改了五六次,才勉強達到翟老師的要求。而他就那么一遍一遍地認真修改,沒有一點不耐煩。”說起翟老師的嚴格與耐心,陳兆瑋至今記憶猶新。
“要求嚴格,是為了讓他們形成學術規范。科學研究環環相扣,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細小差錯,卻將導致整個邏輯鏈條的徹底崩塌。”盡管工作堆積如山,但在指導學生方面,翟婉明從不吝惜時間,對每一位學生都傾注大量心血,帶領他們踏實走好學術研究的每一步。
正因為嚴格規范,翟婉明指導的很多學生在軌道交通領域都能獨當一面。像陳兆瑋,讀博時就參加了“973”項目課題,現在接過恩師衣缽,在重慶交通大學執教,而他的師兄郜永杰,30多歲就在中鐵四院擔當重任,負責京滬高鐵軌道總體設計。
毫不夸張地說,不論在科研還是在育人方面,翟婉明都成績斐然。有學生和同事滿懷疼惜與尊敬告訴記者:以他今日之聲名成就,其實大可不必每日挑燈工作,畢竟歲數也上去了。但翟婉明始終不忘初心,銘記著自己中國共產黨員的身份,割舍不下“交通天下”的年少理想,依舊夜以繼日地奮戰在科技教育事業一線,不辭辛勞,始終想著為國家培育更多優秀軌道交通人才,為中國高鐵領跑世界做出更多貢獻。
工作累了
就聽一聽歌
面對高強度的工作,身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翟婉明一般通過看電影和聽歌釋放壓力。“我很喜歡《魂斷藍橋》,聽上一句話,就分辨得出配音的是丁建華還是喬榛。”看電影是翟婉明念本科時養成的習慣,當時學校在峨眉電影廠旁,有機會看到許多引進中國的外國經典電影。因工作繁忙之故,他現在很少去影院,主要是聽歌。“工作累了就可以聽一首換換腦子,方便。”張學友、葉倩文、周杰倫,他都如數家珍,“太嘻哈搖滾的,我欣賞不來,但周杰倫還不錯。”(記者沈興超 攝影報道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
?
?
相關鏈接:
海口發送食藥安全預警:嚴禁銷售使用受浸泡食品藥品?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