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0月19日電 題:銀杏樹變身“搖錢樹”
新華社記者白靖利、張東強
50歲的嚴志定正帶領工人們采摘銀杏葉。“采摘一公斤鮮葉有6角5分的工錢,我家媳婦每天都能采200公斤以上。”嚴志定說。
嚴志定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區炎方鄉來遠村村民,過去一家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種植玉米、土豆和外出打零工。加之上有90歲的老人,下有兩個讀書的孩子,家庭負擔重。嚴志定一家2014年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0年,炎方鄉引進云南希美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來遠、青山、劉麥地等村流轉5萬畝土地,建起了規模為4000多萬棵的銀杏文化產業園,銀杏林下套種中藥材。還建起了銀杏葉烘干、植物提取、中藥飲片、特色食品加工等生產線。這5萬畝銀杏和中藥材,不僅將過去的荒山荒地變成青山綠地,還為當地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起初因為不信任的心理,許多農民并不愿意流轉土地。經過村干部和黨員的帶頭示范,看到實惠的農民開始流轉土地。僅僅土地租金一項,3200戶村民每年就能收取1500余萬元。
不僅如此,800多名當地群眾常年在基地務工,成為產業工人。嚴志定的妻子何志香當上了種植基地的帶工小組長,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勞務工資對當地群眾來說是一筆很可觀的收入,尤其是70名貧困人口。”云南希美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方華榮介紹。
“以前我們種傳統作物,有一部分農戶連保證溫飽都有問題。”來遠村委會黨總支書記蔣昌會說,自從跟銀杏打上交道后,全村593戶2270人幾乎全部受益。脫貧也有了產業支撐,去年就有14戶46人脫貧摘帽。
方華榮告訴記者,依托5萬畝銀杏,公司將與當地政府共同打造一個集種植、加工、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文化產業園區。“銀杏樹可真是‘搖錢樹’,不僅能當風景觀賞,還有藥用價值,到時候受益的老百姓會更多。”
帶領組員參與銀杏種植、中藥材套種、銀杏地維護……在銀杏基地里,何志香忙個不停。在她的帶動下,丈夫嚴志定也跟她一起到銀杏基地干活。
因為公司經常要運銀杏葉,嚴志定買了一輛小貨車。葉子采摘多的時候他一天可以拉兩趟,算下來又可以掙200元。靠著這些“搖錢樹”,嚴志定夫妻每年就有近8萬元的收入,一家人也于2014年從破舊的老房子搬進了三層小樓里。
“我估計明年就可買個小轎車了。”看著這些改變自己家庭生活的銀杏樹,嚴志定滿臉喜悅。
?
相關鏈接:
游客赴西安寺廟賞千年銀杏樹遭村民攔路 交錢才放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